主持人孟楠:告诉你是分期分批的,大家不要太担心。
张恒瑞:还是有机会的。
主持人孟楠:就是在415之前没有得到任何通知书的同学也不用太焦虑,还有下一波的筛选机会。也感谢张先生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
有一个问题不光是困扰家长,也是困扰很多考生的问题,我怎么才能准备好自己被美国名校录取,不光是本科、高中、研究生阶段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出国留学对每个家庭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决定,不光是家庭还是学生本身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出国留学,家庭在资金方面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准备的,所以学生和家长肯定希望尽最大努力上一个好学校,读一个有名气的学校,美国的名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张恒瑞:进名校分两部分,分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分数条件,学校成绩跟语言关,语言关第一关是托福,第二关是SSAT,申请本科是SAT,申请研究生就是GRE等等,这些肯定要达到学校愿意接受你的的范围,在美国叫做BALL PARK,在这个范围之内,都是有可能的,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硬件条件不会越高越好,因为你都符合标准。接下来看软件条件,很多同学有一个误区,我参加过很多的比赛,参加过很多的活动,得过很多奖,我很优秀。好像每个活动,每项得奖都可以加总起来,这对于申请美国的前50名的好学校可能是足够的,如果是申请美国top15的名校的话,名校会定义成常春藤、哈佛、耶鲁等等,这是基本的门槛而已,除了有很多的经历之外,你的经历还必须突出,突出的意思就是你的经历跟别人有差异性,不同的,而不是跟别人相似的,你的经历得奖跟别人越相似,你的这些经历活动对于你申请进入美国名校的帮助越低,很多人说为什么叫很特殊,为什么叫创造多样性,其实大家不需要解释这两个字,很简单讲就是你很优秀,而且你跟别人越不一样,你的机会越大。
主持人孟楠:这不一样也要符合校方对这个学生素质的要求。
张恒瑞:对,你的硬件条件有了,而且你的活动面也是挺全面的,但是你却有一些投入比较多的,可能有比较擅长的,有的学生有国际交流的经历很丰富,而且去过很多地方是你没去过的,他去过智利,去过叙利亚,你是去过澳大利亚呆三个月,你就不如别人了。有的人可能去美国的私立中学读了完整一年,再回来。你只是参加了夏令营,在这个比较上有一些差别。如果你的音乐表现非常好,或者画画,艺术设计感非常好,其实你已经算是很优秀的竞争者,如果有另外一个竞争者是音乐艺术非常好,同时他又是运动健将,这就是所谓的差异性,很多人说文绉绉的人体育会行吗,结果他又是运动健将,这个可能就产生差异性,比较特殊了。
主持人孟楠:所以美国名校在甄选申请者的时候,更注重这些背景。
张恒瑞:甚至他们强调机会均等,机会均等的情况下,他们会考量你有这样的表现,但是你的家庭背景是如何。你的成长背景越坎坷,对你可能越有帮助。他是从两个角度来思考。第一,他觉得你从小家里并没有给你创造这样的条件,你却有这样的表现,你肯定有过人之处。再就是说从社会中低阶层冒出来,更能体会社会中低阶层家庭的小孩的辛苦,我们这样的名校给这样的机会之后,可能将来有了成就之后,更想去回馈,如果你想要去回馈的时候,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主持人孟楠:所以说我觉得他们的甄选标准还是多方面来考量的,同学们在准备的时候,也应该根据这些美国名校的“喜好”,有针对性提炼出自己身上的亮点。已经拿到通知书,即将去美国读大学的同学,他们可能有一些困惑。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活动,当天有很多已经去美国学校念书的学生在介绍自己刚刚在国外开始校园之旅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之前他觉得我的语言已经很棒了,托福拿了多少分,GRE考了多少分,而且在国内参加各种比赛都是第一名,跟在中国的美国朋友日常交流的时候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一到美国校园之后,发现自己跟别人有文化差异。明明是很外向的人,跟他们在一起还是格格不入。那么请问张先生,他们这些人在拿到通知和去美国之前这两三个月的时间,应该在思想上、语言上或者生活上做哪些调整工作?
张恒瑞:如主持人所说的,你申请的时候对名校有信心,被学校录取之后,有谦卑的心,去的态度是说我是国内可能蛮优秀的学生,可是我要去那边感受跟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相比,我在其他的方面,跟他们有哪些差距,去感受这个差距,这个是很大的收获,你肯定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校录取你,可是另外其他学生也有他很多其他地方的过人之处,这个地方超过很多,第一感受差距。第二,因为你跟这些人在一起相处学习,你的进步会很快,所以你可以把潜能激发,把这个差距缩短。所以我觉得一去的时候为什么叫做谦卑,不管在选课上面,不能说低估了这些名校课程的难度,因为很多的学生误区说这不就一门课吗,国内上一门课要得到高分是考试交作业上课就会高分的。很多学生去那边错误地认知,选了很多课,这个课我也喜欢,那个课也有兴趣,最后没法负荷。美国课有很多讨论,这门课这个星期可能上三个星期,可是跟同学或者小组的成员讨论,可能又占了三个小时,要求去完成这个小组的报告又占了三个小时,这门课总得来说是九个学时,而不是三个学时,如果每一门课就认为三个学时就可以了,你可能会负荷不了。这就是文化差异或者教育制度的差异。
本来你在国内,大家知道你是十项全能的学生,样样都能的学生,在美国要寻找擅长的项目,你跟同学都是牛人的话,时间和精神都是有限的,你要能够突出,你要能够站人之上,必须要缩小范围。
主持人孟楠:你本人就是耶鲁大学的硕士,能不能以“厉害的学长”的身份来介绍一下当时的经历,您在台湾读大学吗?
张恒瑞:对。
主持人孟楠:从台湾走到耶鲁读硕士,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遭遇过对自信心的摧残的故事呢?
张恒瑞:大部分台湾学生去都是台大的很多,我不是台大系统的,我去的时候,我自己一开始是比较谦卑,我是比较惶恐,我整个的读书计划比较保守,我反而读得很好。我刚才讲看到很多蛮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在我之上,他会低估这些名校同学的能力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造成他们在第一年的时候有很大的挫折感。特别是新生,刚进去什么都很新鲜,美国一开始有很多的活动,很多的party,有社区的,学院的,社团的,学校的,都参加完,期中考来了,发现自己没准备好,这么快就来了,所以期中考就考坏了,这些因素使自己受到严重的摧残。我从开学第一天就战战兢兢,而且我选得课比较少,我们可以选五门课到六门课,但是我第一学期选三门课。
主持人孟楠:为什么,不是应该在前两年把能修的课都修完,接下来做实习实践吗?
张恒瑞:这样做是最理想的,但是总是第一个前提条件先把成绩先能够通过。
主持人孟楠:我能了解你的谋略,步步为营。
张恒瑞:我要申请博士班,所以我的成绩就变得更加地重要,不过当然了,因为我太过于关注我的成绩,我申请研究生进博士班的时候,录取情况没有像进硕士班这么好。
主持人孟楠: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尤其在美国完全不同的环境,肯定是校外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同学们没有经历过,完全刻意地安排,不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这也是不可取的,参与课外活动是融入当地的环境,怎么选择和判断参加课外活动呢?
张恒瑞:所以我觉得说无论在美国读高中还是大学都可以适用的。很多学生认为我可以上五门课,五门课上得好,100%都可以完成学业,没有时间投入活动。这些课程是不是你可以应付得呢,你是选择,三分之二的时间来读书,来应付功课,你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个是你应该选择的功课量,你应该留30%的时间来参加活动,这是三七分。很多人说去美国读高中,好好把成绩读好,多上大学预修课,可以对申请美国的本科有利,一半对一半错,因为所有的时间都在功课,你就没时间参加活动,为什么去美国读高中,你参加的活动的含金量,美国教授知道你参加活动所投入的时间,你参加比赛它的竞争强度如何。
主持人孟楠:这点是特别值得中国同学注意的,在我们印象当中,在中国学习好的同学一般课外活动都不行,凡是比如体育好、音乐好的同学一般学习都不好。在美国如果想进名校或者有更高的造诣,拿我们俗话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张恒瑞:对,任何一样需要做得好,都要时间,时间分配和学习都变得很重要。
主持人孟楠:还有一方面,不管去美国读高中或者研究生,这是大孩子了。初中从国内出发去美国读高中,离开家,可能第一次住宿到集体的环境,跟一群外国的同学在一起,这样的同学怎么调整自己,适应自己的高中校园文化还有学校的住宿情况。
张恒瑞:这个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有很多辅导学生去美国读高中的例子。家长第一个担心会不会被欺负或者会不会受到歧视,他们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你要先不歧视别人,我经常碰到的个案是我们的学生跟爸爸妈妈说我一定要换室友,因为我的室友是黑人。主持人你说这样的理由如何跟学校开得了口呢。有些小孩去了,对黑人有些害怕,有些黑人个子比较高,他之前接触得少所以他就感到害怕。去到美国,跟室友的相处就是要学习一个相互对文化的尊重,很多所谓不适应都是因为你不懂得尊重,你要能适应美国,要先懂得去欣赏,你要懂得欣赏别人的文化,那种差异性。
主持人孟楠:别人才会来欣赏你,这点尤为重要。
张恒瑞:而不是人家配合你,以你为中心,尤其这代小孩子,可能在家里爸爸妈妈照顾的很好,他就是中心,他已经习惯了。
主持人孟楠:在中国的环境来讲,并没有像美国那种大熔炉似的,周围什么样的人种,什么样的人群都有,我们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单一,一旦出国,面对这么多的差异性,面对这么多的可能性,可能会一时适应不了,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好,或者生活能力的因素需要在出国前,家长协助同学们调整好。今天讲了很多指导同学们出国读高中、本科以及研究生行前的注意事项,我们也感谢张总跟我们分享耶鲁的学习经历,也欢迎张总再次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本次访谈先到这里。
张恒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