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的悲剧:美国海归“存活率”不到一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 11:38   上海侨报

  “签到手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一名签证官如此形容出国华人的回归热潮。这些海归中不乏企业高管,他们是许多中国企业梦寐以求的人才。现在,美国金融危机,双方终于有了一拍即合的机会。但中国企业真是他们的避风港吗?

  近日,美国一家高管评估机构——罗盛咨询公司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从美国回流中国的人才,生存率不高于50%,有相当一批经理人在加入企业6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选择了离开。

  一位3个月前从华尔街回国的海归说:“还是在美国公司工作好。”理由是,感觉中国企业对有不错工作经历的海归,既尊重也排斥,海归适应过程很痛苦。

  周廉,一个自称从国外回中国企业工作的失败案例。她现在是ABB集团亚太区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1982年大学毕业后去美国读书、工作,按她的说法是:“2006年底,满怀热情、不知深浅地买了单程机票,选择进入中国企业工作。”但她在这家中国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就萌生去意。之后,她选择了去ABB。

  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那家公司很有前景,这种‘分手’不存在谁好谁坏、谁高谁低的问题,相互的吻合是最重要的。我们虽然都讲中国话,但其实听不懂老板在讲什么,而且我们的很多逻辑也非常‘不中国’。我经常在开会的结尾时听到这样的结论‘让我再想想吧’,我就反问‘好的,那什么时候能想好呢?’后来,我才明白:‘再想想’等于‘不同意’。以前在美国,公司在寻找解决方案时,会说看看微软、戴尔等是怎么做的,我服务的这家中国公司则经常讲秦朝某位大将、唐朝某位商人怎么做,那时,我不得不买了很多历史书看。”

  这样的情境可能是许多海归所熟悉的。

  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约是19万人,其中4万人学成回国,6万多人留校读书,其余八九万人留在美国。早期留美学生大多人到中年,很多人已经成家立业,子女在美国学校上学,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对这些人来说,很难下决心回到中国另起炉灶。不过,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表示,等孩子长大之后,如果遇到机会,条件成熟,他们也不排除回国工作的可能性。这些准海归中,不乏企业高管。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