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镜头:揭秘季羡林十年留学生涯(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13:54   新浪教育

本文选自《珠海留学》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季羡林
季羡林

  2009年7月11日晨八点五十分左右,中国硕果仅存的国宝级东方学大师季老先生,作为一个山东临清人,自已心中的悲伤情愫自觉增添一种乡人纯朴的哀悼。竭力静心回顾季老坎坷而卓越的一生,陡然发现,其于二战期间留德十年的经历奠定了他一生功业的基础,当是他一生的最关键时期。

  季老,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1956年清平县建制撤销,其辖区分别划归临清县和高唐县,康庄镇现归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与笔者家乡魏湾镇大薛楼距离十公里左右。据老人说当时的清平县是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老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幸运的是,季老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一年,叔父把他接到济南,先在私塾学习,后来考上了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先生创办的正谊中学。1926年,十五岁季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1930年,季老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考虑到清华大学出国深造机会较多,故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4年,季老大学毕业回母校济南高中教书一年。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月供给食宿一百二十马克。季老凭借着在清华大学四年全优的成绩,获得了这次留学机会。9月,季老到达德国柏林,开始其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

1934年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留影
1934年季羡林清华大学毕业留影

  在柏林,季老发现了很多出来混日子的纨绔留学生,“简直没看到一个像样的‘人’”,于是便决定离开柏林,到一个能够安心读书的地方。经过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的几次磋商,他被该派往哥廷根大学。哥廷根是一个只有十万人的小城,但流转迁徙的大学生有时多达二三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哥廷根大学时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学,德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很多显赫的名字,都于这所大学有关。来到这里,季老如鱼得水,选课以希腊文为主。不久,他觉得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不懂梵文不行。而哥廷根大学有悠久的研究梵文和比较语言学的传统,被印度学者誉为活着的最伟大的梵文家雅可布·瓦克尔纳格尔在此任教。故季老转攻梵文,成为当时唯一选梵文课的学生,受教于梵文讲座主持着瓦尔特施密特教授。虽然身在二战策源地德国腹地,感受着战争的气息,而季老带着纯粹学人的心,鼓起勇气征服这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中最复杂的古语言,获得导师瓦尔特施密特教授的高度赞誉。此外,季老还自我施压,不走中国留学生习惯选汉学作副系的捷径,而选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等不同中国沾边的科目。

1935年季羡林留德之初
1935年季羡林留德之初

  1939年,导师瓦尔特施密特教授被征入伍,通读吐火罗文残卷、早已经退休的大师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给梵文班唯一的学生季老上课。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向季老郑重的宣布,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季老,一个是《梨俱吠陀》,一个是印度古典语法《大疏》,一个是《十王子传》,最后是吐火罗文。季老身为老教授的精神所感动,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在写论文的同时,向这一难关冲刺。在他持久的努力下,1942年,季老通过了博士论文,并获得高度赞誉。克劳泽教授对季老博士论文在于语尾的一段附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对研究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而言有突破性的意义,颇引起了一点轰动,也奠定了季老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留德期间的季羡林(左)和同学
留德期间的季羡林(左)和同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由于二战正处于炽热化时期,季老无法离开德国,便留在德国沿着它的博士论文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继续钻研佛教混合反语,写了数篇极有重量的论文,刊登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上。直至今天,这些论文还不断有人引用。

  1945年10月到1946年5月,二战结束后不久,季老离开哥廷根,一路坎坷,经瑞士、法国、西贡、香港,回到祖国。

  有人说,季老的学术不是开始于清华,而是发端于哥廷根,此言不假,季老十年留学经历是他一生学术功业的奠基时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