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省书:我不再当“愤怒的老外”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4日 10:05   青年参考

  “为什么我对中国的苛责、挑剔,随着时间在慢慢弱化呢?”——请看这位非常具有反省精神的“老外”写的文章,对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似不无启发。——编者

  有一天,我在街角等出租车,同时等车的还有一位中年老外。这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居住的地方是苏州的老外聚居区。除了从这里能很方便地去街边面包店或饭馆,居住在这儿的老外还有一个好处:受到本地人的友好相待。附近的车辆不仅不会狂按喇叭或一路狂飙,相反还会忍耐老外们的臭脾气,甚至接受我们“不要挡道”的训斥。

  就在我和那位中年老外彼此沉默的当口,一辆车开了过来,停在那位老外身后,可他并未给车让路。或许他觉得那辆车只是想从那儿拐个弯,停在别的地方?也可能是觉得那辆车就不该从那儿过?那位老外虽然移动了几步,可依旧无法让车顺利通过。正当我一脸惊诧地看着这一切时,那位老外扭过头对我说:“他们怎么这么愚蠢?”天啊,他一定误以为我的惊诧,是对中国司机的行为感到困惑。

  随后我意识到,这件事反映了很多老外潜藏着的种族主义,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看法。我曾听一个朋友把这类外国人称为“愤怒的老外”,指的是那种即使住在中国,却仍不断抱怨这里的老外;也指那种“以偏概全”苛责整个民族的老外。该死!我好像是在说我自己,因为我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有过不少微词。事实上,我肯定自己完全符合这个称号。

  不过对有些事情,我已有了比以前更成熟的看法:我再不会认为中国人无聊且没脑子,我更不觉得在北京存在所谓“剥削人的邪恶黑势力”,我也不会认为“他们怎么这么愚蠢”。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呢?为什么我慢慢开始对中国持有更文明友好的态度呢?

  对很多老外来说,中国的生活跟本国截然不同,这里的人情世故、文化传统、交通法规、风俗礼节、语言等都大相径庭。刚来这里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老外,他们在中国居住时间更长,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像向导一样告诉你如何处理一些问题。或许便宜的啤酒、一些香烟,就能让这些人和你分享在华生活的经验和想法。

  在《怪诞行为学》一书的第七章里,作者丹·艾瑞里(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院教授)说,所有权的身份会让我们对所属事物评价过高。比如,我们在一所房子里长大,拥有很多美好回忆。当要出售它时,我们对这所房子的估价就会比市价要高。因为我们的估价不仅包含房子本身的价值,还有我们将在这里失去的宝贵记忆。丹·艾瑞里还说,所有权并不只针对物质,也包含人的观点。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种观点,无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我们都会偏爱它并高估其价值,而且通常难以轻易放弃——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失去它的滋味。结果呢,我们会死守这个观点,坚持到底。

  我认为“愤怒的老外”也是由此而生。当他们刚来到这里,还没有对这里形成自己的看法时,他们会很在意其他外籍人士的想法。一旦这些观点被塞入脑中,初来者就会把它们“据为己有”,以后再难改变。

  当然了,中国有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也为这些人提供了很多“证据”,让他们已有的观点不断得以强化。你抱怨、我再抱怨……最终使得这一效应呈指数级增长,导致的后果就是:老外们容易变得越来越挑剔和愤怒,从而陷入一个怪圈——以既有观点去看待身边事物,反过来又用这些经历来验证已有观点。就这样,你不断强化它,和其他人分享它,并最终赋予它更多价值和信赖。我自己就是这样。刚来中国时,从朋友和熟人那儿接受了他们的思维和观点,后来交了新朋友后,又把这些想法重复给他们听。

  可为什么我对中国的苛责、挑剔,随着时间在慢慢弱化呢?原因非常简单:我结交了一些新朋友,其中很多人我从未见过面。和刚来中国当英语老师时不同,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虚拟世界里(因为我是一个网络工程师)。一天当中,我数个小时都待在网上,可以有很多时间去看博客,和世界各地包括在中国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于是,我结交了一批富有洞见的朋友,是他们和现实中的一些朋友们,帮我开阔了视野,让我对中国、对我和这个国家以至全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认识。

  当然,我有时还是会对中国的一些事情加以指摘,因为有些事情总是会授旧观点以柄。我对此并不感到害臊,不管怎样,我已不再被旧观点控制我对这个国家的所思所想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