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外在中国:“阴差阳错”当了教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5日 09:41   京华时报

  公司裁员影响生活

  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之后,菲利普在北京的生活悄悄发生了变化。“去年12月份,老板突然宣布裁员”,菲利普说,公司设墨西哥的办事处解雇了10多名员工,就在去年的圣诞节前。北京公司也辞退了三个人,三个人神情落寞地收拾包袱,静悄悄地走了,其他人甚至都没察觉,直到同事私下里传开来,回头再看到他们的办公桌,一片杂乱,凄凉之感油然升起,虽然自己没有失业之虞,菲利普还是觉得有些心酸。

  随后,公司调整了所有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菲利普在内,中高层管理人员今后出差都由商务舱降为经济舱,菲利普每年的四次休假缩短,也不再报销往返机票了。“幸好我平时的生活要求并不高”,菲利普说,他很注重健康,喜欢自己在家用清水煮东西吃,而身边的美国同事动辄打车上下班,下馆子,泡酒吧,shopping,大部分钱都用在了吃穿享乐上,公司一节省开支,这些同事不得不收敛起来,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能随便请客吃饭了,“公司也有人在打听更好的去处”。

  择业态度影响家人

  菲利普天性热爱自由,不想一辈子固守一个地方、一个岗位,他说,之所以能做到技术总监的职位,全是源于自己对服装产业的热爱,不管是衣料品质的完美手感还是设计的推陈出新都让他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追求充实、愉快,不乏味的工作,并从中获得报酬,这就是我的工作态度”。虽然今年已经50多岁了,菲利普还是喜欢自己制作衬衣,从设计到剪裁,一针一线亲自手工完成,他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穿着自制的棉布衬衣上班——即使外观看起来和商场里的衣服没什么差别,但他很愉快,并乐此不疲。

  菲利普的择业态度也影响了家人,中国有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男女平等,家长对儿女的学习也很重视。菲利普说,国外的家长往往不太强求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把道理讲明白了,做最后选择的是孩子。

  他有两个孩子,女儿在伦敦做律师,儿子跑到一个小岛上去看守灯塔。虽然儿子的选择让朋友们大跌眼镜,但菲利普表示理解,“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人生一大幸事”,爱好与工作的区别在于,爱好是自己花钱去做,譬如看电影,钓鱼,打高尔夫球,工作是别人付钱让我去做,譬如每天上班,“如果工作与爱好是同一件事,那将会多么美妙”。

  从来没考虑过回国

  菲利普毫不掩饰对中国的热爱,他觉得北京和英国、美国差不多,“我在印度呆了十年,印度是地,中国是天”,菲利普说,“中国的机会很多,我可以有很多选择,尝试不同的工作,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从来没考虑过回国”,令人奇怪的是,菲利普并不喜欢自己的祖国,“那里天气不好,阴沉沉的,每个人都很压抑”,他坦白地说,“而且薪水也没有这边高”。菲利普没有固定在某个地方工作的念头,目前,深圳一家集团想出高价挖他过去,“薪水肯定要多一些”,他微笑,这样,距离自己打算买艘游艇的愿望就更进一步了,“在这里,我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过得很舒适,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故事三

  游客“阴差阳错”当教师

  Pierre Hardy (皮耶尔·哈迪),今年26岁,来自法国。

  哈迪原是打算在中国旅游的,现在却阴差阳错做起了环球雅思学校法语部的高级教师,“目前的工作让我非常满意,但中国并不是我们的避难所”,他说。

  受家人影响学中文

  哈迪今年26岁,从巴黎一大学毕业,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因为父亲和兄弟大多从商,哈迪当初选这门专业可能是受家里人的影响,在校期间,他还选修了中文。这也是因为哈迪父亲的公司业务这几年主要都在中国大陆,从大陆出口一些产品到法国,“我们都明白,要是想在这边做好生意,你得懂当地的语言。也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开始接触中文”。学习一段时间后,哈迪发现这门语言“挺不错”,但不错并不代表它很容易,“太困难了,我学了几年,只能说成这样,可能是我自己不太用功吧”。 

  怀揣梦想来中国

  大学毕业后,哈迪开始在父亲的公司里实习,家族公司在法国南部的港口城市马赛,主要做进出口贸易。哈迪觉得,他比其他人算幸运一些,可以直接在父亲的公司里实习,然后工作,“但现在回忆一下,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开始只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因为学过中文的原因,之后哈迪便经常被派来中国大陆,和一些工厂见面、谈生意。他把这份工作描述得很直白,就是“我可以为法国从中国买东西,当然,也可以帮中国的工厂卖东西给法国”。

  谈到经济危机时,哈迪的话多了起来,因为家里是做贸易生意的,这点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经济危机在他眼里看得见、摸得着。“马赛,法国非常大的贸易港口,从经济危机开始,负责运输的船比以前减少了”,他说,原先放集装箱的那些空地上,集装箱数量也有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造成法国国内采购需求量降低。需求量的降低影响到法国当地制造业,工厂的产品不像以前那么畅销,卖不出去,工厂还要保证不倒闭,只能裁员。这个影响从制造业开始,逐渐波及到各种行业,“法国年轻人毕业之后找工作,比以前会困难一些,因为总是有失业的,还有无数领取失业金的,政府负担这些都要靠税收,但整体行业的低迷,使税收也有减少”。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父亲公司的业务减少,因为第一份工作来得太容易,哈迪更喜欢自己寻找一些机会,多一些历练,于是他离开公司,怀着对“神秘中国”的向往来到内地。

  中国不是避难所

  旅途所需费用都靠自己挣。钱不够用时,就找几份做法语家教的工作,渐渐地,他彻底做了法语教师。哈迪说,身边的朋友对出国工作没有太多的意见,认为在国内和国外工作都可以,只要薪水合适,“我毕竟不能代表大多数法国人,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

  目前在环球雅思的工作让哈迪非常满意,但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你说得好,不能代表你教得好”,哈迪说,刚开始在法语部工作的时候,他恶补了一大堆教育、心理知识方面的书。不过当教师让哈迪很放松,“我喜欢给学生上课,别人能听懂你的话,叫你老师,我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晚上休息时他会去看电影,有时候去酒吧,并且汉语也说得不错了。

  “来中国之前,我觉得这个地方非常神秘,我来之后,这种神秘感并没有消失,有很多新鲜事情每天都要进入我的脑袋,这些有趣事情很有可能让我呆在这里很长时间,只要签证允许的话”,哈迪说,但就像当初离开进出口公司一样,下一站去哪儿是个未知数,“如果经济危机影响过去,我有可能会继续在国外工作,中国并不是我们的避难所”。

  专家说法

  不该批评大学生就业心态有问题

  李黎 智联开元职业培训学院院长 

  我们不应该去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心态有问题,因为很多个人的反应是由整个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的,大学生只是果,不是因,问题的根源不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而不是指责他们。

  其次,老外在求职方面确实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异,这其中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国外更注重追求个性,他们独立较早,也习惯于此,面对就业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的大学生独立比较晚,心理压力更大。他们会觉得没有稳定的收入,或者达到自我标准的收入,生活会成为一件相对艰难、恐怖的事情,但其实可能没有那么难。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数是靠父母培养起来的,在培养的过程中,父母会不断地给他施加希望和压力,比如“你读完大学要怎样怎样,要过得如何好”,所以孩子心理是有压力的,他们会认为自己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无所谓,但在父母那里可能没法交代,没有面子。

  第三个原因,来中国工作的老外并不一定是有非常强的职业动机,他们更在意追求生活品质,追求自由、个性。但在我们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人更愿意去奋斗一个铁饭碗,虽然大学生很少去规划自己三五年以后去做什么,但对他们今后要做到什么位置,什么收入还是有期待的。

  这几个基础原因,会导致双方心态不一样。

  将老外的择业观和中国大学生相比照,也是一种参考。第一,独立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第二,不是挣钱多才是生活好,这样的人往往没有时间去生活;第三,放下身段,学会吃苦。国外有研究说,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比例是通过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百分之二十决定于有什么样的老师在指引你,还有百分之二十是指经受过什么样的苦难,剩下的才是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接受培训等。所以说,工作苦是会让人成长的。  本报记者 贾卉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