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季,正值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冬天,我在墨尔本一所私立学校Mowbray College进行教学访问和交流,并受到邀请教授当地学生的中文课程和国际学生的英文课程。该校是当地规模比较大、声望比较高的一所学校,从小学课程一直开设到高中课程,也开设国际大学预科课程(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简称IB),为全球很多大学所认可。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的收获很大,澳大利亚的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挖掘学生的才能和兴趣
在澳大利亚,学校授课全部采用小班制、走班式教学。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必修的科目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外语、音乐等,除了必修科目,学生必须从社会、美术、实用科类中至少选修4至5个科目。Mowbray College为学生提供两门外语(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简称LOTE):中文和法文。
当然,我班上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中文。他们的水平是初学者,年级是Year 9
(相当于我们的初三)。班上有15个学生,会说一些“我家有三口人”、“我是澳大利亚人”等简单日常会话。当我第一天来到班上的时候,同学们很高兴,纷纷挥手,高兴地用“妮浩(你好)”跟我热情地打招呼。班上有个金发小男孩叫Nick,很调皮,老是哗众取宠。其实对我来说,他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想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有一次,下课后我找他单独辅导,他听得很认真,一笔一笔地写“对不起”、“没关系”等上课所学的汉字。看到他认真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有关教育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看来,教育的道理在世界不同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只要有老师和学生,无论什么背景,无论什么种族,无论什么文化,教育是没有国界的。我后来问同学们为什么学习中文,大部分都说希望长大后有一天能去中国。
澳大利亚高中没有文理分科。在Mowbray College,从Year 7 或者Year 8开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技术课了。技术课主要有木工(Design Technology Wood)、纺织和服装(Design Technology Textiles)、电子(Electronics)和视觉传媒和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等课程,目的是培养有实际生活技能的人。
教木工课程的Mr. Terry Priestley为人十分友善,我征得他的同意后,便在空闲的时候跑去他的班上听课,所见所闻让我大开眼界。教室是一个木工课专用的教室,里面有工作台、柜子,柜子里是锯子、锤子、胶水等工具。另外,教室里还有一些只有在工厂里才能见到的切割机器。当然,为了安全起见,有些机器只有老师才可以操作。在正式使用这些工具前,老师会把制作一个木具的具体过程告诉同学,每一步应该使用什么工具、做每一步的危险系数是多少等,都讲得一清二楚。然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动手了。虽然教室里老是有锯子等发出的嘈杂声,但是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学生不会拿着工具打打闹闹,而是各自忙自己的制作。学生在木工课程上可以学会制作的东西有小件的相框、镜框,也有大件的椅子、茶几、书柜。过一段时间,作品完成老师检验合格之后,就可以带回家了。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手工作品,都会欢欣不已,十分自豪。
木工教室的旁边是纺织和服装教室,学生可以学习到布料、服装设计的知识,并且学会裁剪和制作服装。此外,学校还开有糕点制作课,学生学习如何做点心,做好之后还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澳大利亚,学校很注重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所观摩的课程,从体育、英语、数学到艺术等,都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
不论是在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英语课上,我都可以看见学生在独立思考或者做小组活动。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和数学课上(年龄大约在6、7岁),小朋友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不同的桌子周围,共同完成或者独立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大约半小时之后,老师又会安排新的任务。一节课下来,除了“OK.Now it’s time for you to change the task(好的,该是换任务的时候了)”,我几乎没有听见老师说其他的什么。但是,当小朋友遇见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向老师请教。然而,和我坐在一起的那组小朋友,整节课下来都没有向老师请教,因为他们想尽量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正是因为早期教育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到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学生早已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由于我对这点认识不够深刻,还发生过一件尴尬的事情。在一次Year 9的中文班上,学生先自行阅读一节课。期间,一位男生指着文章中的“年龄”,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是“age”的意思。他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说:“Now I remember (我记起来了)”。我心里挺高兴,就对他说,你有任何问题,请随时问我。然后,他又继续开始看书了。令我奇怪的是,之后遇见生词的时候,他宁愿花费较长的时间去查汉语字典,也不问我。我当时心里感觉挺迷惑的,问我不是比查字典更省时吗?于是,我特意提醒他:不用查字典,有问题可以问我。他笑着说了声“Thank you”,可是遇到生词还是去查字典。我对此十分不解,下课后和当地老师交流,才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除非学生自己来问你,老师一般不会主动去提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于是我想起了在需要指导的木工课上,Mr.Terry Priestley也不会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盯着他们的每一步,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做,只是在使用危险系数较高的机器时,他才会站在一旁,以防发生意外,或者帮帮忙。
澳大利亚非常重视体育课教学,课程内容有体育理论方面的介绍,更多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在一堂体育课上,老师组织了一场澳式篮球比赛,一位男同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比赛队伍人数不均,他主动提出不上场比赛。可是,他不是毫无意识地置身在外,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可以融入比赛和成为赛事一份子的方式:做比赛的解说员。当比赛进行的时候,他就像球赛现场的评论员一样在一旁解说,滔滔不绝地从头到尾解说比赛的进展。他精彩的解说让我诧异不已。比赛结束之后,同学们都和他击掌,表示感谢。
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青少年的吸毒现象和“高中生妈妈”,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但是,澳大利亚的教育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我们并不是仅仅为了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教育的目的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教授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后,即使忘却了在学校学到的具体内容,但是具有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天才潜能是阿拉丁神灯中的精灵,而孩子就是那神灯,教育的作用就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神灯,把孩子的天才潜能挖掘和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