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海外留学是双边的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3日 16:33   新浪教育
海外学习基金会(SAF)会长Prof. John Belcher
海外学习基金会(SAF)会长Prof. John Belcher

  2010年3月12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暨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与新浪教育共同支持。论坛主题为学生跨境流动与优质教育资源。到场嘉宾针对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以下为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教育 视频: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谈留学是双边的交流 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公参万胤忠在现场研讨会的演讲实录。

  主持人郑通涛(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海外学院院长):各位先生们、女士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主持下面这一节的讨论。

  大家都知道,在过去二十年当中,中国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且有了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看到,我们几乎所有大学里都有这样国际合作的项目。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国际合作项目当中。

  刚才专家们已经指出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核心性问题,比如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派出学生的流动性也是我们关注的话题。

  这里,我非常荣幸请几位专家和学者一起讨论这些重要的话题,首先欢迎第一位发言人John Belcher教授,他以前是维斯密斯特大学的校长,他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下面有请John Belcher教授!

  John Belcher(海外学习基金会会长):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主办方来邀请我咱们这次会议,希望能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在高等教育里比较新的想法。

  昨天好几次,有人问我,这是你第几次到中国了,我的答案是记不清了。我最早是1977年,确实是很长时间以前了。对各位来说可能都是很长的历史了。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基金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我们所做的工作恐怕在1977年是无法完成的,也就是在过去两三年我们才展开工作。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在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都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希望能够提高不仅仅在中国,甚至在亚洲地区这些本科生的流动性。

  我们在中国建立时间不长,在过去三年当中,我们在日本、韩国展开工作,而且在台湾也展开工作,但我们整个基金会的历史是非常长的,一共有25年的历史,过去这段时间我们派出了40多万学生到国外留学。SAF是一个大学联合会网络,大学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基金会,我就不具体介绍我们的大学成员了,大家在网页上都可以看到。

  美国有很好的州立大学,也有很多的私立大学,比如UCLA、哥伦比亚大学等等,英国也有很多,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成员,还有很多欧洲的国家,包括瑞士、西班牙、德国、日本、韩国等等很多学校都是我们的成员。中国还有很多合作伙伴是“211学校”。

  访问学生和海外留学可以是一种双边的交流,也可以是一种直接注册学习,在欧洲我们有多边项目,促进学生的流动性。访问学生项目和我们今天已经讨论过的很多其它学生交流模式非常不同,让学生在他读学位的过程中,能够花一段时间,不超过他们学生期间25%的时间在其它国家学习,会被那个国家的学校认为是正式的学生。

  当然,他们所在学校的地位对这个模式能否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互相两个学校之间能够配对,而且相互能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进行学分的转化。

  这些数据也很有意思,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但在欧洲有0.6%的本科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上学期间会有一段时间到欧盟其它国家,甚至在欧盟之外的其它国家进行学习,在北美是0.3%,在亚洲是不到0.1%。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相对发达,接近1%。我们所说的学生流动性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2005年,我们也做了自己的一个研究,主要涉及到本科学生国际流动性的问题。大家对于去海外留学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他们未来的就业前景与他们在海外是否有留学经历相关。我们做这个研究最初是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还没有研究中国,但中国的数据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国际大学学生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是否鼓励学生出去留学,很多大学院系也寻找把学生放到海外留学成为本科学习阶段课程学习的一部分(的方法),这对市场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另外一方面,学生进行学习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双边的学习交换项目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美国希望到日本学习的学生数量比起日本学生想到美国留学的学生相对少。中国也存在这样的差异,很难通过交流得到解决。

  在供需之间还是有不平衡,学生有这个愿望想到美国留学,但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渠道。亚洲一些非常好的大学,他们与说英语的国家大学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但这些大学并不和这些亚洲一流大学的地位相匹配,存在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问题,也影响学生去海外留学的信心,这个学生想到海外留学,学校会指定去澳大利亚或者美国,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未必是学生愿意去的地方,或者可以自由选择。

  双边交流已经越来越多了,双方建立了合作的协议,有些项目融合性并不是特别强,我们非常鼓励他们采取这样一些项目,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进去。这是非常大的问题。现在国际合作当中,多边合作网络也逐渐建立起来了。但对学生来说,我们也非常需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情况。

  传统上,那些学生得非常好的学生学习动力非常大,前景非常光明的学生都不大愿意参加这种国际交流交换项目。在亚洲的一些学校,我们发现,高层次的学生希望出国留学,但针对性要非常强,他们需要能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对去海外留学表示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他们想寻找技术的专业经济学或者什么新技术,所以情况越来越复杂。学生越来越多,作为消费者,他们有着非常特殊的需求,大学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国家之间也有不同之处,比如中国和韩国,学生的一个动机就是学位能提高,有更多的附加值,而在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学生更多寻求的是个人的发展,或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或者文化的体验。这些学生愿望非常强,也有国际化的视野,语言上的优势,而且寻求研究生的学习,未来很可能成为领导者。

  促进这些学生到海外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一是能国际化,二是提高就业机会,大学就业程度也不断提高,各个国家和地区也在提高就业的国际计划。但这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要花比较大时间了解他们在国内的需求和目的地的需求,同时更加依赖于双边的学生合作交流计划,还需要一些学术的安排以及学分的互认,有限资源和多边网络的开发和财政上的考虑。在中国,学生的需求就是在较高的水平上再增加价值,而且寻求的是研究生的学习,要和国家的政策相协调。

  中国在学分领域和学生互认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中国台湾地区的情况,80%来自台湾的学生有奖学金激励,50%的日本学生有奖学金激励,而且对双边交流计划过度依靠。韩国支持学分互认,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到国外学习,而且是有经验的,大量学校和基金会给学生提供资金。日本是综合、一体化的国际留学计划,财政和资金不是问题,但学校本身比较保守,学分互认也没有问题。

  我想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分的互认,教职工的态度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学校的政策,我们发现同一个学校有不同的代替,对于高等教育不同的比较,人们的认识也不太多。地区层面上一些学生互动交流项目不能顺利进展。对学生也有一些风险。

  对于需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国家响应是不相同的,而且我们会开发不同的,多边的模式,学分问题也会被慢慢解决,可支付能力也能使参与度增加。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如果对基金会有更多兴趣的话,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谢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