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留学生“新回国潮”?

2013年04月29日12:44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报载,中国留学[微博]生的“新回国潮”正在到来。教育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留学回国人数一直呈攀升态势,去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增长幅度达46.57%。如今,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优秀的海归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与之同时,归国留学生面临的择业竞争压力也在增大。有留学生家长[微博]介绍说,“好多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会建议孩子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再考虑回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也认为,“海归”具有视野开阔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对国内就业市场缺乏了解的劣势,求职要有平常心。

  留学回国人数的攀升,与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大量增加、留学学生渐趋低龄化以及欧美国家移民[微博]政策的调整等因素有关。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导致留学回国人数攀升,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低龄化留学,毫无疑问可以提高留学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留学中介企业一向还宣传说能帮助留学学生更好的融入欧美国家教育体制和生活环境,会让他们(她们)在欧美高校毕业后顺利在当地找到工作或是创业的机会(这正是许多家庭下定决心让孩子在高中乃至初中阶段就出国读书的动力所在)。为什么说,这反而成为了许多人毕业后或主动或被动回国择业的一项主因?

  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一向备受诟病,应试教育模式损害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相对来看,欧美国家从中小学到大学教育阶段,采用的多是一贯的开放式、启发式教育模式,不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偏向于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用一些教育学者的话来说,两种教育模式的培养结果存在差别,可以分别称为工程师模式与发明家模式,国内的教育学者一向认为后者优于前者。

  编辑:仇广宇

  问题就在于,美国等欧美国家的许多高校,十分愿意接收中国以及韩国、日本等国,成长于应试教育模式(工程师模式)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乃至本科毕业生,不断增加投放相应的招生名额。相比这可以说明,为学生打下了完备而坚实知识基础的中国中小学学校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国内读完中小学,以较好的学业成绩考入欧美高校,进入开放式、启发式教育体系,成长空间可能更大、速度可能更快;过早的低龄留学反而失去了这方面优势。

  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学生相比美国本土学生,在报考美国一流高校的竞争力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触发了美国政界、学界的敏感神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郝令昕在其所著的《美国的财富分层研究:种族、移民与财富》(简体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出版社出版)书中就提到,非白人的外来移民已经造成美国人口比重的根本性变化,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在几十年甚至更多时间内,美国白人在该国总人口中比重将下降到一般以下。美国本土白人已经意识到非白人移民对其秉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带来的持续冲击,从先前较为开放的移民政策转向直接吸纳以下几类对象:最优秀的高中、本科学生,拥有可资证明的工作经历、发明创造成绩的科学家、发明家,投资人士。欧洲一些国家也采取与美国类似的新移民政策。

  这种背景下,中国国内赴欧美留学的学生,即便是堪称优秀的高中、本科学生,也将面临压力空前的学业和择业竞争,而那些在高中乃至初中、小学阶段就到欧美留学的中国孩子的竞争劣势也更充分的表现出来,很可能更难获得深造、在留学地就业和移民的机会。

  大批留学学生回国发展,当然是件好事。尽管其中许多人选择回国,是因为遭遇过这样那样的挫折,对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了解也很有限,但他们多年来获得的不同教育背景使之眼界更为开阔,相比国内的同龄人仍具备一些方面的能力优势,对于正在继续加深国际化、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的国内企业还是会起到相当的作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教育部门要做的,应该是积极发挥接洽用人单位的职能作用,尽可能帮助留学生择业。这些部门和用人单位也不应向留学生提出“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再考虑回国”等“站着说话不腰疼”式的荒唐建议(要求)。

  更重要的是,只有善用返回本国发展的留学学生,才能在国际上形成适于人才发展的良好口碑,为中国在当今全球主要经济体掀起的针对科学家、研发人员的人才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条件。

  编辑:仇广宇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