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高中沙龙:一线海归老师分享心得

2013年08月17日11:01  新浪教育 微博   
林杰老师探讨教育本质林杰老师探讨教育本质
    为了让家长[微博]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美国高中生活,一睹海外过来的小留学[微博]生们的思维与风采,新浪教育[微博]携手众多资深专家与学生家长,于8月14日下午在北京新浪总部举办了《2013走进美国高中沙龙活动》,一线美国老师、外籍留学生以及在读留美高中生现场分享了他们的经历以及对学生未来规划的看法。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常春藤海归硕士林杰老师做精彩演讲,以下便是演讲的实录:

  《我在美国当老师》作者谈学习轨道:知识越来越多 选择的面却越来越窄

  首先即将上场的是此次活动的特邀专家嘉宾,他高中时代远赴重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美国顶尖常青藤盟校康奈尔大学录取,毕业之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如今他已回到国内,并投身于留学资讯,向广大有出国梦的留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今天我有幸请到了《我在美国当老师》的作者、“Ivy Lab”的留学专家——林杰,林老师,来现场跟大家分享他对留学的独到见解。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林老师。

  林杰: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来参加新浪组织的这次活动,也非常感谢这两位小留学生幕后的组织,确确实实花非常大的精力跟自己的头脑风暴也好,还是他们体力的付出也好,真是付出了非常多。

    可以看得出来,暑假期间他们这样的活动,是他们作为一个留学期间过程当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特别是10年极、11年级,想象一下,比如孩子在国内读书的时候,他们暑假的时候10年级、11年级在干什么。比如这些小留学生,他们10年级、11年级在暑假的时候干什么,现在做的事情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连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大家可以带着这样一个实际的现象自己思考一下,对将来的准备程度。

  我快速介绍一下我本人,因为有些家长对我认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知道我是谁。但是对有些家长来讲比较陌生,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也是表示对现场各位观众的尊重,知道在场讲话的那个人是谁。

  我曾经也是一个小留学生,这是我跟他们之间的一个连接点,有一些共鸣。虽然我的年纪比他们大十几岁,因为我今年30出头,他们还是高中的11、12年级的学生,生肖来讲我大他们一圈。但是我跟他们共享的背景,我曾经是一位90年代的小留学生,那个时候其实中国根本没有小留学生的概念。想象一下,读本科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以前90年代,肯定都是研究生或者是去读博士为主,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少之甚少。

  因为我是过来人,以及还有一个特点,我之前在美国当过老师,跟学生住在一起,我一打开门,我的旁边就是学生的宿舍,同一层楼里面的宿舍。他们去美国读书的学生非常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包括你的学生可以进你自己的宿舍喝茶或者一起用餐,都是非常家庭式的活动。我当过老师,做过学校里面的行政工作,我当时做了一个很小的决定,当时因为小留学生有一个挑战,挑战是什么呢?时间久了,你会忘记中文,如果不去用的话,这个对家长来讲或者对学生来讲,是要考虑到的一点。我进入职业之后,当老师之后,我发现我用英文非常多,从15岁一直到硕士毕业,中文用得非常少。我就在新浪网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博客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是要惦记写中文,写文章,这是我的第一初衷。第二个目的,我要记住我在美国教书时候的经历,我就开始写这些东西。写着写着就开始有些读者出现了,特别是对美国教育非常有需求的人就出现了。慢慢慢慢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写了4、5年,就变成书,我还要感谢新浪博客给我这么一个平台,无心插柳柳成荫一样,变成这么一个过程。这是大概介绍一下背景。

  今天重点是几点,几个打*号的是重点,从时间上来讲,你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人在这个时间点,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高中了,但是还没有毕业,或者我想看一下今天在座的有没有还没有去的?要准备去,但是还没有去。还有多少位是已经在那里了。

    这两点是高中申请跟进入高中之后的一些挑战。我更想讲的是这两点,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太超前了,或者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我是希望用一个倒推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个大的目标。你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知道这个事情所处的角色跟那个时间空间、地点在哪里,比如我现在在做这个小事情,但是这个小事情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中国家庭的意见,做的非常出色的事情是,我读小学,我要进入更好的初中,进入更好的高中、大学,为以后职业发展做一些规划。

    其实用这个例子,已经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我希望你能够看到这个大的计划,从职业发展规律来讲,再往前推,推到大学应该怎么样,再往前推到高中应该怎么样,我希望你看到的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不至于忙忙碌碌在做一些事情,到最后最可怕的是忙忙碌碌之后,效果是碌碌无为,因为你没有看清楚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长远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和忠告,我们经常会被一些小的事情消耗了你很大的心情、资源。

  对于前面两点,我想讲一点,我参加一个新浪国际学校峰会的时候,有一个校长讲得非常好,跟我有共鸣。他讲了两个词,一个叫做“培训”,我们在讲教育的时候,在讲培养。培训跟培养是分开的两件事情,虽然我们在追求国际教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或者是进入一个狭隘的空间,去做培训了,花很大时间、精力、资源做培训,然后到最后培养出来是什么样的能力呢?你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你没有对人进行培养,我现在作为老师喜欢走培养这条路,培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今天带来了两个三角形,三角形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叫做个体的求学规律。我们从小学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很小的,年龄越小,小学的认知很小。当你慢慢长大,会对这个世界认识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到大学以及到成人之后,这是求学的规律。但是我希望你看一下下面另外这一张图,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律。什么意思呢?如果大家都在小学,没有大学生,可以想象力非常高,没有把你限制的一个路径,你还没有形成。所以,小学的时候,只是上兴趣班,弹琴、画画,非常多,那个等于就像一个小学生干职业一样。当你一旦到大学之后,其实你的职业越来越有清晰度,是不是这样?

  学习是倒三角,从零开始到非常丰富的知识面。反过来从职业上面来讲,你是希望对你职业的发展定位是越来越清楚,希望你在大学之后,你非常的知道你职业要干什么。

  我接下去要做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我在这里画了一张图,这张图有两种颜色在里面,一个是红的,一个是蓝的,那是正三角形和倒三角。什么意思呢?我把这两个三角放在一起,一个是知识面的发展角度来讲,你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另外,你追求职业发展的时候,定位是越来越清晰。你把这两个三角放在一起重叠的时候,发现有什么东西呢?是一个钻石形状,中间有重叠的部分。

  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你的知识面从下面往上走越来越大,但是你同时职业发展是同没有开始到后面定位非常清楚。这个钻石的形状对我来讲就是形容一个人试错的过程,对我来讲是孩子从小学生长大,到成人,到三十而立的时候,是试错的过程。试错的过程是有代价的,也就是说你可以从下面一点往上走,可以试错,但是最大的一点,它最宽的时候,就开始往窄的地方走,也就是试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开始又要去清晰的定位了。

  这里可以试很多错,反正你的空间很大。但是再往顶尖走,比如你尝试过十样东西之后,不能再尝试二十样、三十样了,因为到一定年龄你要开始把它收回来,试错的时候,就像现在的小学生一样,9年级你是完全可以有4种、5种,但是到10年级的时候可能开始选择其中3种更喜欢,到11年级,在学校里网球玩得非常不错,在校队达到第二位。在美国这个阶段,以这个作为一个例子,开始都不知道,开始玩所有东西,但是玩着玩着,对网球定位就清楚了,一是有能力,二是有兴趣,网球造诣越来越清楚。

  我以倒三角和正三角讲一下,对一个个人的发展,我是从留学的角度来讲,因为留学给你提供了很多资源,你怎么利用?就是你要去试错,试错的时候,你定了方向之后要开始往回收。因为我之前在加州工作的时候,在高中工作的时候,我同时也担任了我母校康奈尔大学校友的录取面试官,完全是义务的,作为校友,帮学校筛选人。这时经常会有学生过来,我经常问他们你有没有问题问我,经常是我来问他。有些学生经常会问,“林老师,你为什么选择康奈尔”,二是说“你在康奈尔有什么收获,你的收获是什么?”。

    我会跟他讲,最大的收获是大学四年的时间,不是我学到了什么,这是次要的,从知识的角度和能力的角度来讲学到很多。用另外一个三角来讲,我要用这个来讲,大学的四年,我开始的时候是这条线,高中刚毕业,大学四年的时候,我就变成这条线。什么意思呢?我对我自己想要干什么,想要做什么,这么长一条线,我去了研究生之后,有可能会在这里,这条路更窄了。更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更明确了教育是我要从事的职业。

  我用一个图来表示,大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面扩展了,这是次要的,每个人都会得到。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是这一点,就是你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定位,你大学四年之后你是否从这么宽变成窄了,能够认清楚自己,不一定每个人都是有这种收获。所以,这个对我来讲是最大的收获,我是这么来回答他的问题。你想我大学本科的时候读工程,研究生的时候我读的是教育,工程和教育根本是两码事,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而且工程毕业大家都知道赚的钱比教育要多,当老师的钱要比当工程师的钱要少,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个就是我最大的一个收获。

  在座的不少是父母,你们其实很想要给的第一点并不是名校,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说我让孩子开心、健康,这是你想要给的。其实开心跟健康跟名校不是等同的,但是跟这个会更接近。如果你的孩子对于自己想要干什么,对自己的能力跟认识看得很清楚的时候,这个东西加起来等于快乐,比名校等于快乐要更接近一些。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认识,我在这里分享一下。

  林杰老师谈教育本质:让人不会被机器替代

  我现在要分享一下大学专业跟职业之间的关系。

  现在有一个数据,世界上有将近2亿人,他们离开自己的本国,工作于另外一个国家,也就是说你出生的地方跟你工作的地方是两个地方,世界上现在有两亿人是处于这么一个阶段。包括很多外籍的,包括今天在座的外籍的在这里工作,这说明什么东西?

  我介绍一个非常好的网站,这个网站来自ACT,大家都知道SAT,大家考ACT可能比较少,这个ACT的官方网站,列出了几大块行业跟专业之间的联系。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这一块专门是跟idea打交道,就像apple ,这边是跟数据打交道,比如银行领域的东西,专门跟数据打交道。这些是人跟数据之间打交道是什么样的行业?数据跟物品打交道的,比如说建筑,跟物以及跟数据打交道。你可以利用这个东西给自己做一个判断,你去这个网站看一看。

  这相当于ACT的另一种考试,网站上有比较好的资源,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挖掘和利用。

  人、idea、thinks,data也就是首先你要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能力在哪里、兴趣在哪里,然后再去看你合适什么样的。比如你是艺术类的,最强调跟人打交道。你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去挖掘。我想介绍一些资源,不针对细节去讨论,每个行业、职业跟专业之间的特点,这个资源非常好,利用今天这个机会介绍给大家。回答了所有家长问的我的孩子选什么专业,怎么选,以及以后干什么事情,这是非常好的资源。

  还有很多家长考虑,劳恩最近去CCTV做了一个话题的采访,主持人就问她,你是不是学成之后会回国。她说谁知道。当然主持人就跟她开玩笑,正确的答案是“是,我要回国,我要为祖国做贡献”。主持人当时开了这么一个玩笑。问题其实很多家长关心,我家的孩子出去之后是要回来工作的,或者是说在美国呆下来,或者是在英国呆下来,其实这个问题对我来讲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看将来的社会的时候,不是说我要在哪一个地方工作,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以2013或者是2010年的时间点来考虑将来的社会,说你会在哪个地方工作。等他十年之后就三十岁或者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很可能他是穿梭于不同国家,国与国之间的概念会减弱非常多。

  为什么我有这个信心呢?想象一下在座的父母这一辈,你们十几岁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上海跟上海周边的,比如从江苏盐城到上海,肯定在盐城出生,觉得肯定以后在盐城工作,觉得到上海非常远,根本是两个世界,根本不会想象到上海工作、生活。但是现在空间这么小,现在一个盐城的人到上海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为什么把大胆的想象一下,以这个方式想象一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你出生在中国,完全可能像盐城到上海这样穿梭,中国跟美国之间,或者南非跟印度之间,很有可能他们这一代人也是像盐城跟上海这么穿梭的概念。

  当家长问我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说如果他们十年、二十年后,我在哪里定下来这不是个问题,而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是在不同的文化跟国界之间进行穿梭。如果以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那你的思维就非常perfect了,那我们就要考虑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作为学生,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跟认知。

  美国从2000年到2009年工作的变化,这是来自于麦肯锡自己做的专业报告,这边工作增长是4.8%,这里的工作是消失掉了,负增长。什么意思呢?可以被机械化代替掉的,比如你去超市里边换钱、买卖,比如你去生产东西,完全都可以机械化。没有被代替掉的是什么呢?律师、护士、老师,反而有些增长。人跟人之间无法被机器代替掉,它增长。

  国界之间的穿梭,文化之间的穿梭,以及你要具备的能力,你无法被机械化代替掉,这些技能你要考虑到,将来一是你有什么样的事业,二是你有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属于这个部分。负增长是很糟糕的,这是美国过去十年的数据。在中国慢慢进入一个成熟的社会之后,很多东西,人跟人之间打交道会越来越好,被机械代替的职业会吃亏。你的孩子在高中,先不讲职业,先讲技能,现在我们要得到的能力是什么呢?

  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就像他们这次举办的新浪的这个活动,用机器人能代替了吗?肯定代替不了,就是这样。这样的能力,他们通过这样的东西来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他们所学会的人跟人之间打交道的能力也好,或者说是人脉也好,无法用机器代替掉。所以,我非常欣赏学生暑假期间能够学生自主、自发的搞这样一个活动,非常欣赏。因为这个对以后非常有帮助。

  做往前推,刚才讲到大学的专业、职业,往前推就越来越接近在座的年龄段。对于这个来讲,充分利用高中资源,我们都是去美国读高中或者去英国、新加坡读高中,花了同样的钱,花了同样的时间,但每个人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点区分,有些人性格比较主动、乐观、开放,他所吸取的营养就非常多。但你同样花的时间和钱,获得比较多。但甚至有些人被转回到中国读书的也不少,只不过比较隐性,大家没有看见而已。有一点除了主观的性格方面、能力方面,我们无法去改变每个人的时候,有一点是可以去提前做准备的,也就是你提前知道你如何去利用美国学校的资源,也就是你知道利用美国学校的资源,你进去之后胸有成竹,底气足。

  举两个例子,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讲这个是以老师的身份来讲,很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你经历之后才知道,很多时候老师看学校运营学生参与的角度跟高度,跟学生是不一样的。比如升学指导办公室,这在美国高中都有,都是指导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或者其它大学的办公室。但是我发现,最起码我见的几十上百的国际学生当中,他们对这个办公室的利用率不高。很多时候我听到,他们不懂中国学生的一些需求,所以给的力不够。但是,有可能这个是对的,但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他们对这个办公室决策的人认识度也不够高。

  举个例子,升学指导办公室里边有几个老师是管理每一届学生的升学指导,而且升学指导老师会为每个学生写推荐信的,这是必须的,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一样,但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你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跟他们建立非常好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什么呢?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是到了12年级的时候,哇,需要他们的时候,你再去找他们,说我是谁谁谁,我现在申请学校,需要你们的推荐信。他们必须是9年级、10年级的时候,特别建议直接主动去介绍给你的升学指导办公室的人认识,我是谁,来自于哪里,我想跟他们交朋友。也就是说非常自然的一个跟他们交流的过程。平时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的时候,校内体育也好,课内的课业也好,都要跟他们去交流,甚至说找他们作为一个资助的资源。我碰到问题了,现在需要你们的帮助,你可以找他们。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在这两三年积累当中,他会非常深刻的认识你,到最后你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你不需要到最后坐下来跟他谈我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你可以帮我写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推荐信,而是他对你这个人已经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在写推荐信进行申请指导的时候,就会写得非常强有力,信就写出来了。但是这件事情,如果我作为老师,作为过来人不讲,有些学生的性格开放、开朗,他主动也会利用起来。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到最后才会意识到,哦,原来有这么一个角色,有这么一个办公室。所以,我刚才讲到第一个问题,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钱花进去,得到的营养是不一样的。所以,除了主观上面个体之间的区别不能改变之外,客观上可以提前讲,这个就是一个例子。

  其他的话也非常多,不一一再讲,如果你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座的可以向师哥、师姐咨询他们的一些问题,参加新浪的活动也是提前知道怎么样利用。美国高中资源的利用,结合大学的衔接,包括时间的管理等等,也非常重要。

  最后,入学后的挑战,又得时间往前推。你刚刚入学之后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把这个环节留给在座的一些在读学生的嘉宾,跟他们谈一谈他们在学校里碰到的更多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的。

  还有的同学是没有去,正在做申请,我讲一下申请策略跟准备。这个话题非常大,可以重新再开一个讲座,专门讲这个,而且社会上讲这个其实非常多。我并不在意把这个讲得多透,社会上特别是公司方面,有些是留学公司自己办的,很可能这方面做得更多一点,建议可以多听听他们不同的讲座。我要讲的一点,属于比较真切的建议,你申请寄宿高中竞争非常激烈,从一个性价比来讲,前期的投入,不管是时间还是钱的投入,我非常建议可以考虑走读学校。走读学校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只是有一点令大家比较纠结,就是寄宿家庭。除了这个之外,其它性价比都非常好。

  所以,我这里分享两个走读学校,可以作为一个资源或者信息。有一个学校在加州,是一个走读学校,这个走读学校中国人只有一两个,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你可以看得见,如果看它的大学录取名单,可以看到斯坦福每年都有十来个人,在这样的学校。你可以看出,哇,那跟顶级高中完全可以媲美,是可以完全媲美,但是你不一定知道这样的走读学校,而且这样的走读学校不需要考托福[微博]110分,或者是其他考试的90%几,不需要这样,而且中国学生现在只有个位数。还有一所学校在康奈尔很小的一个学校有可能一届50人当中,有几个人就可以去哈佛,这样的学校可能不知道,但它是走读的,或者是比较偏僻,你不一定知道。

  我今天不是过来介绍学校,我今天过来是给你一些建议,你在考虑寄宿的时候,真的你的孩子非常强,但从时间上来讲你根本拼不过那些已经准备了2、3年的人的时候,而且寄宿学校去那儿要面试等等,这是千军万马去申请寄宿学校,我的一个建议,你可以考虑走读学校。这是在申请策略准备上面,给这么一个建议,将来通过新浪这个平台,使更多家长能够拓展思维,不要把所有资源,看到人家考托福考100分,你也要考105分,拼过人家,每年是水涨船高,到一定程度,再思考这么大的投入,有必要吗?不如说分数低一点,玩一些体育、乐器,或者是去花一些时间旅游,在这个过程当中都做培训,很容易走入误区,谁会给你保证考了115分就能进入到你理想的学校呢?但是如果你去旅游,去玩网球,去怎么样,你这是保证这个能力落到自己身上,对于你孩子的记忆、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我把问题抛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思考,希望大家从这里能够有一些技术上的收获,同时有一些思路上的收获。这样帮助大家做决定的时候比较客观,而且比较针对你的孩子。

  接下来把时间留给主持人,她后面有更精彩的分享。

    特邀嘉宾问答环节: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读商科

  主持人:我们在进行下面环节之前,先给观众一两个机会,可以向李老师提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李老师是《我在美国当老师》这本书的作者,在现场积极参与的家长朋友或者是同学,李老师也会送给他自己的著作。

  家长:李老师您好,您的著作我拜读过。最开始的时候上的工程,您上的高中……

  林杰:我的高中主要是上的金融。

  家长:您后来也在金融界实习过一段时间,具有什么样特质的孩子适合从事商科这个行业?

  林杰:我可以告诉你什么样的人不合适,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合适,合适分为很多种,因为切入点不一样。如果我机会去实习最好,我去实习的话,跟着一个基金的经理实习,看他一天的时间安排,看他分配我做这些事情,我能够感受出来。你的内心马上能够告诉你,就像你吃了一口菜肴一样,吃进嘴里就知道这是甜的、辣的、酸的、苦的,马上就知道。你实习之后,你也马上知道。所以,一个是说对数据,我个人是喜欢跟人打交道,像金融方面,很多时候特别是初级,是跟数据打交道,在电脑上做一些数学的模型,或者是一些分析数据。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工作,很好。但是我不喜欢,整天10个小时工作,7、8个小时是对着电脑分析数据,我非常不喜欢,所以没有意思。我喜欢跟大家聊,或者办活动,或者当老师,当老师我非常开心,因为有很多学生。而且当老师,别人都是我的听众,我每天都在演戏一样,我每天演戏有人看,这是我自我感觉非常好。所以,我建议如果有机会去实习,这是最直接的办法。如果讲不合适,你对数据非常喜欢,而且每天可以分析一些数据这种东西,比较粗糙的说法,我觉得还挺合适。如果不喜欢,喜欢人、idea,对我来讲不会去投入这么多时间去做这个事情。

  听众:我觉得您既然这么喜欢和别人打交道什么的,为什么不选择做律师呢?

  林杰:可以啊,可以选择做律师,但是我这个人不是那种一定要争取什么东西,然后跟别人去争的,我怕得罪人,我不想去争,如果我自己能吃得饱,我不在乎多吃一碗或者我少吃一碗,只要能吃得饱就可以了,所以律师那个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肯定是输的,所以不选择去当律师,而且我对律师行业也不熟悉。

  主持人:我们再次掌声感谢林老师。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