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从导演到观众 

2013年12月11日10:32  新浪教育 微博   

《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连载

作者:王胜男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

  前言 从导演到观众

  01 择校,择校

  02 我要去美国

  03 全家出动赴美面试

  04 美国生活开始了

  05 我们都飞奔在未知的路上

  后记 做彼此忠实的观众

前言   从导演到观众

  再过几天,女儿卓尔就要回国了!作为一个15岁的少女,这是她赴美读高中后的第一个返乡假期。

  昨天在我们的skype通话中,她已经在迫不及待地规划这即将开始的返京14天了!

  自女儿2012年9月去美国后,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skype做一次视频通话。最大的感受是,地球那边的她,反倒比在家时更愿意与父母交流了。虽然每天通话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们三个人都非常享受那份亲昵。通话时大部分时间是听卓尔神采飞扬地讲各种新鲜事,间或看她向我们撒点儿娇。

  让我和卓尔爸爸开心的是,在沟通中,卓尔从来没有流露出半点儿想家或是不喜欢这个学校的意思,倒是经常津津有味地陶醉在各种自己动手的新奇快乐中!甚至像为了省钱、自己平生第一次动手剪刘海这样的小事,都能让她眉飞色舞。

  地球这边牵肠挂肚的我们忽然意识到:女儿在家的时候,我们曾经误以为自己是她的“主人”,她离了我们肯定不行;而现在,我们已经彻底变成了她的“观众”,即使远隔重洋,也并不耽误她成长的脚步!如果没有她去美国上高中这件事,我们很难想到自己居然会对唯一的孩子放手,让她从15岁开始独闯天涯;很难想到自己居然日渐适应这种“观众式”的家长[微博]体验。特别是某一天,当听到她认真地告诉我们,不要为她担心,因为她理解“You’re makingyour own life”(你在成就自己的人生)的含义。这一刻,我们松了一口气,15岁的卓尔,正在长大成为那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她!

  从她赴美至今,我们听到亲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

  “那么小的女孩儿,一个人待在国外能行吗?你们舍得吗?”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计划让她去美国的?高一太早了吧?”

  “她在那儿想不想家啊?吃东西能习惯吗?学习上自己能管好自己吗?安全吗?”

  每次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都在感慨: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关心和责任,是我们自觉抱定的义务。其实这些亲友团们关心的所有问题,时至今日仍然也会经常萦绕在我心头。不过,孩子已经“撒手”放出去了,就像玩蹦极时的那种凛然一跳,其中感觉,全凭孩子自己去感受。千叮咛万嘱咐,代替不了她自己的体验;再多的励志故事、心灵鸡汤,也比不上她自己认清方向。

  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家长,多属“60后”或“70后”,大多数人的童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很少有被大人特别关注的时候。那是个没有电脑、少有电视的时代,别看物质匮乏,我们可是有今天孩子没有的:大把的“自由”。我们的父母或者要忙于照顾好几个孩子,或者忙于应对家里紧巴巴的日子,或者忙于工作,正因为如此,我们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全归自己,没有补习班,没有兴趣班,没有其他要被家长逼着完成的活动。我们能和同学或邻里孩子们玩耍打闹。我们少有玩具,但冰棍杆、糖纸、烟盒、羊骨头都可以是承载我们无穷乐趣的珍宝。我们的学习基本靠自己,学得好就好,学得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要准备一身“硬骨头”,来应付严厉甚至略带粗暴的老师和家长就行了。我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在痴迷于评书《说岳全传》和《杨家将》中得到锻炼;我们的发现力和创造力,在与小伙伴们野外瞎跑或玩水玩泥中得到发展;我们的情商,在旁听大人们毫不避讳的言谈中得到提升;我们的独立性,在不被大人们太当回事的忽略中得到加强。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称得上是“完全自由发展”。可是,轮到我们当上了家长,情形居然全变了!因为懂得多了,条件好了,孩子少了,我们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全神贯注”做家长的使命。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起就被众多亲友呵护,他们的一举一动本不出奇,但却被当成“奇迹”关注;他们有水不喝而是喝各种饮料,他们有腿不爱走路总是方便地出门坐车,他们有嘴不爱和家人说话却爱在网络上展现自我;他们见识过名牌、游历过四方,自以为通晓天下,实际上丢三落四,甚至“油瓶子倒了也不会扶”;他们上学要择校,周末奔波于课外班,要为业余爱好考级;他们放在家里怕憋着,走在外面怕碰着,几代家长要围着他们做好迎来送往的“保卫”工作;最值得反思的,明明是他们上学,可家长们却在每天为他们的教育操心,弄到最后好多孩子误以为是为了家长而学习……

  尽管与我们这一代相比,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更丰富了,爱他们的人更多了,可相对于我们当年的“完全自由发展”,他们的童年又好像缺失了什么。

  养尊处优并没有使今天的孩子们更强壮,反倒让他们少了当年我们的勤快和“动如脱兔”;各项特长班的补习和培养可能增强了他们的某些专长,但他们却难得像我们当年那样和小伙伴们撒欢儿地玩上一场……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全社会,最常宣扬的就是:“孩子们太累了!”又到底是谁造成了他们的“累”呢?

  我曾经跟女儿探讨过今天孩子们所谓的“累”,卓尔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我们的累就是因为你们大人总盯着我们!我们更愿意你们多看看别的,多关心关心别的,不要总看着我们!不信你去问问别的家长,他们有多少人会被孩子自愿加为‘人人’或是QQ好友?你们有没有认真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加你们为好友?”

  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心里有点儿不爽,因为我也曾要求她加我做她的QQ群好友,却被干脆拒绝!不过拒绝时她倒是给出了理由:她群里的好友都是同学,她不想自己和同学交流时我在旁边监督!我当时向她保证我只看不出声,我觉得我能做到!她极其坚定地说:“妈妈你不出声我也不会加你!我和我同学的领地,不能放大人进来窥探。你可能不会出声,但是你看到不认同的或是你不知道的,事后肯定会拐弯抹角地和我聊,那我也不喜欢。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干坏事,你要相信我!”

  为了表示对她的信任,我没有再坚持。事后想想,觉得这个小东西说得还真对,一语中的地说出了我“拐弯抹角”的可能性。看来在我们长期的“管”与“被管”中,她已经完全看穿了我的“居心”。别的孩子呢?也一样。很多时候,家长就像在台上耍魔术,孩子其实早已知道你的机关,还得配合当个观众。

  《中国达人秀》中有个女孩叫王君如,她以甜美的笑容和高超精湛的单手倒立杂技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心。这位17岁女孩,从4岁开始练习杂技,9岁入选杂技行业全球知名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14岁退出太阳马戏团后重回课堂。提到自己9岁离家、独自漂洋过海训练和巡演的那段经历,王君如说起了妈妈嘱咐她的两句话。

  一句是临别时,妈妈要求她记住“完璧归赵”:“作为妈妈的宝贝,无论你要去哪里或去过哪里,你要知道,等在家中的妈妈,期望你健健康康地回来!”

  第二句话是:“当你每天面对妈妈的时候,你在背对全世界;当你背对妈妈的时候,你是面向全世界!”

  我不知道9岁的王君如是否能完全理解妈妈这两句话背后的良苦用心。但至少,纵然历经万水千山,她一直清楚地记得妈妈的这两句话。正是这两句话,鼓舞着她在远离家门和父母的时候,时刻不忘妈妈交给自己的这两个使命。第一句话告诉她,她是自己的,也是妈妈的,独自在外,要替妈妈保护好自己!第二句话让她知道,“世界”远比“妈妈”要大,妈妈带着爱和牵挂盼她回家,就是为了把她交给“世界”,让“世界”教会她如何成长和更强大!

  诚然,妈妈再事无巨细,也代替不了真实世界的“广袤”;妈妈想得再深,也逃离不了所谓的代沟差异。最重要的是,妈妈永远无法代替孩子的体验,而体验正是孩子成长所需的经验和能力的来源。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指出,爱的给予其实是“关心、责任、尊敬和了解”,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在爱的给予中,如果仅仅是一厢情愿地输出所谓的关心和责任,而缺乏对被爱者的尊敬和了解,那爱就会变成令人窒息和痛苦的负担,甚至导致被爱者的敌对与抵触。

  从卓尔出生到现在,像亿万中国家长一样,卓尔爸爸和我一直试图帮助卓尔走好她人生中我们能相伴而行的每一步。现在,回头审视曾经走过的每一步,反观自己当时作为家长的表现,时常会有“当局者迷”的感慨。

  我们曾经小心翼翼地带领卓尔感受这个世界,我们曾经万分谨慎地帮助卓尔选择适合她的幼儿园,我们曾经在“择校”大军中奋力求索。我们本以为初中后卓尔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乃至重点大学,直到某一天,卓尔告诉我们,她想去美国读高中。我们由愕然、反对,到尝试接受……

  我愿意用文字把上面的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因为这其中既有孩子的成长,也伴随着我们作为家长的认真、懵懂和磕磕绊绊。

  You’re making your own life ! 每个人都在成就自己的人生!

  卓尔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想告诉我,不要为她担心,因为她明白,在崇尚自由和自我的美国,在什么都可能发生的美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每件事情负责!一个人可能成就自己,也可能毁了自己。她明白,并非父母或学校要看着自己,而是由自己来选择想做什么;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会决定自己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不是一篇美式教育的赞美诗。因为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我也并不知道赴美读高中对卓尔而言是不是一定就更好。我更愿意通过这些文字,与众多家长一起反思这场不在计划之中的体验,反思“爱”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因为无论做人还是做家长,和孩子一样,我们都有长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留学信息查询

(共有550家机构,924位留学顾问)

留学机构搜索

留学顾问搜索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