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华裔少年张舸从数百万美国学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美国高中生的最高荣誉“美国总统奖”。今年,他开设的教育中心培养出了又一位华裔“美国总统奖”得主。从哈佛大学的“学霸”到致力于社会效益的创业者,这个23岁的男孩始终很“拼”。
做学霸要天赋,更要“拼”
从美国副总统拜登手中接过“美国总统奖”的证书时,时年17岁的华裔少年张舸很兴奋,毕竟这是美国高中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面对同样优秀的数十位同龄人,他又暗暗提醒自己“戒骄戒躁”。
“我觉得自己很谦虚。”6年后,哈佛大学经济专业毕业的张舸在电话里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顿地向《青年参考》记者描述当时获奖的感受。他在一旁忙碌的母亲Linda赶紧帮忙“翻译”:“他的意思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尽管两岁就随父母来到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定居,并就读于美国公立学校,但张舸身上仍有着中国孩子的内敛、谦逊。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称得上“学霸”。
有51年历史的“美国总统奖”用于表彰美国最杰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每年最多选出每州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作为获奖者。张舸告诉记者,申请者需要经历两轮考验,第一轮SAT或ACT成绩通常需达到满分,第二轮简历、文章则用于讲述自己在体育、艺术、竞赛、义工等领域的成绩,需兼备突出性和平衡性。
“美国总统奖”并非张舸获得的惟一奖项。很多全美国范围内的优秀学生学者奖,他都跻身其中。即使在乔治亚州最负盛名的公立学校华顿高中,这位几乎在所有标准化考试中都获满分的华裔男孩,也是同学们公认的“最聪明的高中生”。
在张舸看来,“内心很拼、追求上进”是自己取得骄人成绩的主因。为了提高效率,他经常抓紧课间几分钟和在路上的时间写作业。这么“拼”是为了挤出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完成课外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成绩好,张舸还拿到了乔治亚州乒乓球比赛第一名、知识竞赛全国前十名、乔治亚理工大学编程比赛第一名、科学竞赛全州第一、钢琴英国皇家八级,此外他还有诗作在杂志上发表,并管理着学校的跑步队和电脑俱乐部。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课余时间教小学生打乒乓球、为癌症病人和受灾地区募捐、领导亚特兰大中国义工俱乐部,并获得了美国总统社区服务金奖、普林斯顿社区服务奖和国际狮子俱乐部领袖服务金奖,并因此被州长接见。
“美国学生普遍没中国学生用功,但最好的美国学生比最好的中国学生还要刻苦。”张舸告诉《青年参考》,“要学会调整观念,理性投资自己的时间,发挥最大潜能。”
无心插柳,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刚上高中时,张舸从没想过常春藤大学和“美国总统奖”会落入自己囊中。事实上,这个从小奉行“水到渠成”的孩子并没有树立明确目标,只是“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专心,结果反而比自己想象中要好”。
当时,张舸的父亲卧病在床,家里经济条件堪忧。他没想过上哈佛,因为“就算真考上也不知钱从哪里来”。
直到申请到3万美元的奖学金时,他才对“美国总统奖”有了野心。不过,即使在高中最紧张的时刻,他也坚持每晚9点半准时洗漱就寝。这样的淡定从容,大多来自母亲Linda的言传身教。
“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给不了你什么’这样消极的话。”Linda告诉记者,“我们尽力而为,不觉得亏欠他什么,孩子自己也能看到,他是什么高度就到什么高度。”
1992年,Linda带着张舸,跟随在乔治亚理工大学做助教的丈夫来到美国时,未尝没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她当时对中美教育的区别仍然懵懂,“只是朦胧觉得美国科技更发达”。
刚到亚特兰大时,Linda一家经济状况困难,大人忙着读书、工作,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能让他玩积木、打游戏、“一箱一箱地读书”。
“报班学东西得有钱有时间,我们没条件,反而歪打正着,坏事变好事,小孩做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Linda笑着回忆,张舸从小喜欢玩游戏,打通一个马上排队去买新的版本,6岁时跟妈妈去图书馆,可以精神抖擞地查一晚上代码。
当时,家里还买不起“高大上的红木家具”,只能用十几美元一盒的组装家具,八九岁的张舸就自己看图动手,享受拼装家具的过程。上学后,每读10本书就能从学校得到一张麦当劳的卡作为小奖品,他“隔几天就去吃,吃了好多麦当劳”。直到现在,张舸仍有“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本书”的好习惯。
天时、地利、人和“碰到一起”,让Linda无心插柳地培养了儿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对学习的热情。有了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张舸学习“又快又准,把最基础的东西学透再往前走”,学校功课也做得很快。
美国的书很贵,懂事的张舸常在考前最后一天借同学的书复习,依旧能考出好成绩。“我想鼓励有困难的家庭,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做到,你们也能做到。”Linda告诉《青年参考》。
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学习更重要
高中毕业后,张舸同时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Linda希望儿子上斯坦福,因为“理工学校更适合他”,但张舸坚持选了“培养未来领袖”的哈佛。
在这所“人人都有辉煌史”的大学,没人把自己的成功挂在嘴边,而是比“做人”的能力。因为在美国,管理人员不需要从事任何技术工作,而是得“跟人相处”。
从技术到文化,张舸一如既往地“拼”,只不过换了个方向。体育、艺术、玩耍、创造力,样样都不能差,就连是否开朗、爱笑、谦让、乐于助人等小细节都是致胜关键。
“高中打好了硬件基础,大学学到更多软的东西。”张舸告诉记者,“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关系才是,要投资时间去经营。无论创业还是找工作,人际关系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靠大学时建立的人脉,2013年底毕业后,对创业很感兴趣的张舸开了家教育中心,辅导中学生提高成绩、申请大学,老师都是来自常春藤大学的高材生。
如今正在申请哈佛研究生的张舸打算把教育中心长期做下去。今年5月,在他手把手的帮助下,班上的华裔孩子Austin也获得了“美国总统奖”。“创业可以改变社会的很多东西,让生活变得更好。”他说。
一开始,Linda对儿子的选择颇有些“想不通”,就连身边的朋友都觉得,这个本该是华尔街“白骨精”的精英去“和小孩子摸爬滚打”,可惜了。但眼看着在儿子帮助下,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多考了好几百分”,她转而坚定支持。
“如果做别的生意,以他的年龄不一定有优势,但对SAT他绝对有独到之处,可以说身经百战,不是其他年龄的老师能比的。”说起儿子的事业,Linda颇为骄傲,“挣钱不挣钱、别人怎么看都无所谓,他自己能提高服务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就行,而且还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做个幸福的人是“一生的功课”
张舸开教育中心后,Linda接触了不少华裔家庭的父母和被送到美国读中学的中国孩子。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让她反复琢磨,到底什么叫成功,是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上好大学、赚大钱。
“父母不需要孩子上什么大学来证明自己有多棒,问心无愧就好,期望过高是种双向折磨。”她告诉《青年参考》,“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太急躁,别功利心、虚荣心太强,要学会调整自己,给孩子空间。种子发芽有快有慢,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惟一标准。”
在Linda看来,中国父母为了孩子奉献时间、金钱,什么都愿牺牲,这很“有爱”,但不顾孩子的天赋千篇一律地让孩子冲奥数,不仅泯灭个性,也可能酿成悲剧。而美国人比较理解孩子,将失败挫折看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小插曲,懂得赞美孩子,培养他们将掌声献给竞争对手的宽广胸怀和向他人伸出援手的爱心。
但Linda也指出,美国家长[微博]对孩子的具体表现观察不够细,像领导一样大手一挥说好听的话,是美式教育中常见的不足。中美两国家长各有利弊,得扬长避短地结合起来。
从哈佛毕业后,张舸的气质和心胸开阔了许多。他主动提出让弟弟上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不嫉妒,不会觉得不公平”,帮他一起写申请材料,而且无论多忙多累都辅导他学习。这让Linda又高兴又欣慰。她希望儿子更懂得感恩、赞美和帮助别人,做个“幸福指数高的人”。
“这是个浮躁的社会,谁都希望孩子向上走,但人算不如天算,按部就班就好。”Linda总结道,“教育的宗旨是学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
国际教育日趋火热,越来越多的家长考虑将孩子送上国际教育的道路。那么,到底什么是国际学校?如何评判国际学校优劣真伪?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国际学校?AP、IB、A-level三大国际课程应该如何选择?新浪教育[微博]国际学校栏目独家策划专题“国际学校知识大全 家长入门必读”,为您揭开国际学校的神秘面纱。
留学[微博]低龄化已渐成趋势,国内国际学校也遍地开花。家门口的“洋高中”让国际教育植入了中国土壤,却偶尔显得“水土不服”;直接出国读高中能让孩子较早融入国外环境,但很多父母对于未成年孩子独在异国难以放心。为此,新浪教育于2015年7月18日举办“出国读高中VS家门口的“洋高中”到底如何选择?”家长沙龙活动,邀请了数位重磅嘉宾现场为家长答疑解惑,现场演讲及活动热讯详见专题《美国高中VS国际学校如何选择》。
想在京择校却被“非京籍”拦下?想选择北京知名高中,无奈竞争太激烈?想让孩子尽早摆脱国内应试高考[微博]?想送孩子出国,但因年龄较小早早送出去又不放心?……国际学校为中考[微博]后正在择校的考生和家长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近期新浪教育国际学校栏目推荐一系列优质高中,参与新浪第1期探校团与招生老师面对面即可解决家长们的择校顾虑,更多信息详见专题“非京籍学生如何在京选择高中”。对国际学校有兴趣的家长和考生可直接在下面报名参加家长探校活动。
电话报名:4006-988-006
在线报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