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留学课堂:为你的世界观提供另一种可能

2016年07月20日 13:38 新浪教育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09年,我第一次来到资本主义国家,观摩美国同龄人的学校生活——一节初中课堂。历史的一幕变成照片,至今还躺在相册:

  一间色彩纷呈、略显杂乱的教室里,中国学生统一身着白色羽绒服,在黑板前一字站好排开。照片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最右侧一名金发女人身上。她是这个班级的历史老师,她在邀请我们这群来自东方的小客人,依次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说这话时,她居然就坐在班级的窗台上。

  我忘了自己说了些啥,我只记得班里美国同学的姿态竟比老师更随意:有盘腿坐在桌子上的,站着椅子后面的,提问时可以不举手,接话也不用报告。但显然,所有人都听得无比认真和投入,参与度、活跃度百分之两百,以示对访客们最大的尊重。

美式“自由教育”美式“自由教育”

  我对这一幕谈不上批判,反倒是对中国严明的课堂纪律有些沾沾自喜。“轻松自由”是美国课堂的表象,也是一个中国小孩对美式教育的初次认知。在课堂上解放人的天性,难道就能成为世界教育的先进典范?

  我不知道。但这确实激发了我对外国课堂的探索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留学生后,这份兴趣成为习惯,习惯又成为了自然。在不断地感知与体会中,我开始试着理解这份“自由”背后所承载的意义。我曾把留学成本全都归结为文化成本,在涉及教育部分时,我如此描述:

  父母的大部分资助都集中在学费上,但我们在国外学的知识难道在国内课堂真学不到吗?据我在中美文科课堂上的实践经验,国内大学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能顶国外三节课。如果单从知识容量上来衡量,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出国学习。这无疑说明了:除了最浅层的知识需求,其实我们更渴望的优质教育——是基于某种新型的逻辑理念和思维方式下,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开发,或是社会氛围的一种熏陶。这可能来源于小班教学,来源于课堂氛围,更来源于教授所倡导的创造性或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份归纳并非空穴来风,最起码这是一个留学生、或者几代留学生共同见证的课堂风貌。

  诚然,年轻一代对国内打造的“美式课堂”并不陌生。除了学校里聘请的外籍教师,还有一系列英语培训机构在极力推销着外国教育模式。而我认为,不论是熟悉且陌生的外国人,还是硬件条件优越的小班教学,此类体验顶多算是为出国上课“找感觉”。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氛围不对。身边的都是中国同学,都是与你我思维模式、作风套路如出一辙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此类课堂是被西化了,但程度严重不足,对我们思想的冲击力度远远不够。

  我在美国本科学习的是国际事务专业,属于纯粹的人文学科,这大大降低了课堂上中国学生的比例。换言之,自己独当一面、经历四面楚歌的概率也增大了。由于学科的独特性,学生身上的国家符号会被放大很多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务必给中国留有一席之地,留有话语权。如果我在课堂上对某件事情发表观点,旁人没准就会认定大部分中国青年就是这么想的。

  专业的多元性,很容易让课堂模拟成联合国大会。由此,我眼中的美国课堂重在一种思想氛围的营造,绝非表面的放任自由。针对某一问题、话题、议题,教授极为鼓励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既是外国课堂的标志,也是常态。老师们除了基本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更重视引导性的教学理念。学生们无需考虑政治立场的正确性,不必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怯场,我们只需考虑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随之做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宽松的课堂环境,容易激发思想的趣味性——跟讲段子无关——是能在短时间内见识到世界的广阔、思想的多元。

  游览别人的国家挺好,领略别人的世界观更好。

  课堂上最妙的地方,并不在于思想的表达,而是对待这些表达的态度。教授尊重每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用平和、耐心建立起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抛开真理,授课者永远都给已知的结论留条后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真没那么玄乎,它无非就是在阐释:一件公众眼里的好事儿并没那么好,或者一场舆论风波里的丑态也没有那么不堪。在某种约定俗成的观点上剑走偏锋,不随波逐流,需要足够的智识,需要质疑的魄力,更需要驱动美国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力。仔细想想这些要素,当它们捆绑在一起,这何尝不是美国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因素?

  不得不承认,亚洲人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视和用功,全世界人民都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出国,我们良好的学习功底,都应该归功于中国扎实且优质的基础教育。

  和国内大学相比,在美国学习是较为辛苦的。这种“辛苦”主要来源于平时繁重的课业任务。平时成绩占据总成绩的很大部分,而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例反倒会缩减。如此一来,给了学生更多弥补成绩的空间、以及向优异成绩奋进的机会。这的确与国内大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大学不像高中老师形容的“上大学你们就完全解放了”,但起码有一点没说错,我们至少体会到了部分“解放”的感觉。没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备战高考的煎熬岁月,而对于课业的考量无外乎就是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一小部分平时的考勤情况。我们通常说国外学习比国内辛苦时,更多的是指对某门课程、课业下功夫的程度。同样一门课,如果我在美国拿了A+的成绩,在国内得了90分以上,我仍觉得美国成绩拿得更扎实、更心安理得一些。

  中国教育偏重成绩导向型,这大概会让中国留学生对成绩有种与生俱来的执念。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在国外拿A+或者A的成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好比某次我一不留神拿了个A-,情绪不是很高涨。我的美国室友就完全无法理解,她觉得A-已经够好了,而我为什么会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我认真地跟她讲:既然你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比我们强那么多,那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肯定不能再比你们弱了吧。

  纵使中国留学生普遍拥有硬气的成绩,但面对美式教育,我们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这种“不适应”,集中体现在课堂表现上。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儒家思想中的尊师守礼,这些让人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早已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语言能力再好的中国学生,也会为如何在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前展现自己而踌躇。

  2014年9月,恰逢香港“占中”事件愈演愈烈。在“全球民主概论”的第一节课上,这个议题被讨论得异常热烈。

  面对民主、人权等问题,美国同学们一向表现积极,当仁不让。我早料到教授会问到我这个“局内人”的感受,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我的回答显得异常平庸、甚至无关痛痒。我表明自己来自中国大陆,解释了“一国两制”的概念,补充了民主和人权在中国宪法中的神圣地位,然而却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用中文来解释,我定能气宇轩昂地捍卫祖国的尊严,但在美国的课堂氛围里,面对一帮完全陌生的新同学,我始终欠缺一种打破和谐的勇气。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是展现大国风范,顺便流露出如此不偏不倚的中庸气质?

  同样的学期里,学习“国际冲突和调解”这门课时,可爱的土耳其教授设计了一个模拟联合国的环节,选取的案例为塞浦路斯岛的能源争端问题。在分配扮演的角色时,教授让我和另外两名外国同学扮演联合国一方,也是本案例中最为中立的Mediator(调解人,调停者)的角色。在学期末,我终于忍不住问教授:您这么分配角色,是因为在您印象中,中国人比较喜欢持中立态度吗?

  教授笑而不语。

  这让我对国人的中庸思维投以反思。在国外提倡张扬自我、个性的环境里,东方含蓄的中庸态度难免被人忽视,显得有些没有立场。在课堂上,当我们被问及意见时,表达是一回事,表达的内容更像是另一回事。话语权的背后是国家力量,观点背后则是价值观的体现。虽然我从未想过在别人的地盘上争当意见领袖,但既然人人都有权利说出所想,并且这些真实想法能得到尊重和理解,我未尝不能打破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偏见?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就这样,与同学们经过一学期的熟悉和了解,作为“全球民主概论”课上唯一的中国学生,我决定在学期末再次提起这个香港“占中”的话题。有个美国男同学正好也选了这个议题,他在我之前进行了presentation(课堂展示)。

  轮到我了,我先客观阐释了情况,随后关掉PPT,把手卡一摊,极为诚恳地说:“我能说句实话吗?”教授和同学一片“当然、当然”的回应之声。

  “我觉得那些抗议的香港学生挺愚蠢的……。”我很确定我用了“stupid”这个词,台下瞬间笑声雷动。

  “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国情,我们的民主和人权问题可以自行解决,所以不需要别的国家说三道四。”大概就这意思:中国的内政自己解决,世界爱说说去吧,反正我们也不会听。

  话音刚落,我好像看到了有人在鼓掌,随之更多的同学们、以及教授甚至都在善意地冲我微笑。我很清楚,他们对我的观点饱有异议,但他们首先给予了掌声。只因这是个有趣的想法,我和平时的表现不一样,亦或许,他们看到了我的进步,同时欣赏我的直率与坦诚。一言不合就先尊重彼此,尊重一种真诚的表达,这是与风格迥异的人分享世界观时,最得体的做法。

  经历过种种在国外课上课下的小事,我愈加窥探到美国教育思维的运转模式。除了不断练就成熟的英文水平,掌握地道的知识体系,我们有了对知识与思维、分数与能力的再认知。这份“再认知”充满了中美之间的差异与比较,但并无优劣之分。

  英国BBC曾做过一个关于中式教育对抗英式教育的纪录片,反响尤为热烈。这部片子存在的意义,远大于片中教育测试的结果。

  我认为,大国教育模式的对比,便是在体验中不断反思与探讨,用互助、互补的思维来解释所有的差异与不平衡。实践出真知,若无亲身体验,何来这份对于海外课堂的浅见,何来为我的世界观提供另一种可能呢?

  关于唐羊:唐羊,羊同学,北京长大。本科攻读中美双学位,于华盛顿特区学习国际事务专业。硕士即将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唐羊为新浪留学分期特约海外记者。

  关于新浪留学分期:新浪留学分期由新浪打造,面向普通家庭海外留学学费及生活开销的需求,提供易申请、费率低的分期服务,帮助越来越多有留学意向的中低收入家庭实现梦想。 为了给各位读者分享更多优质内容,新浪留学分期招募海外留学生记者团,文章一经采用,你将获得优厚酬劳和宣传机会。有意者请咨询官方微博@新浪留学分期

  作者:唐羊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美国高中频道

扫描二维码关注“低龄留学家长帮”公众号,掌握第一手的美国高中留学信息。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考圈”微信,随时提醒报考动态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2405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8676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