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院人物:透视女性领导力(5)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 11:36   21世纪商业评论

  1993年4月,郭士纳出任IBM CEO,开启了那场“让大象重新跳舞”的变革。但这个时期,IBM还不是属于罗曼提的舞台,直到2002年3月,彭明盛接任IBM CEO。彭明盛任期内最标志性的“业绩”便是,推动IBM从一家“电脑公司”转型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这为罗曼提提供了职业生涯中的最大机遇。在IBM的此次成功转型中,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年内,她将自己领导的全球服务业务的利润提升了42%。

  2005年,彭明盛将罗曼提提拔为IBM高级副总裁,2008年,罗曼提的头衔变成了全球销售与分销业务高级副总裁。值得一提的是,在IBM历任掌门候选人里,那些有销售背景而且业绩出色的,往往是热门人物。

  因此,对于罗曼提此番接任新CEO,外界的普遍反应是:顺理成章,因为其之前在销售、服务和收购等业务上的表现,都符合彭明盛设定的战略方向。正如麦格理证券分析师Brad Zelnick所言:“鉴于罗曼提有经营IBM营收最高那块业务的经验,选择她是合理的。”

  而作为一个老IBM人,上任之初的罗曼提,表现得极其低调。她称,自己未来仍然将谨慎行事,“高层变动不意味着战略变化。我们不会进行(战略调整),希望良好执行(此前制定的)2015年路线图”。(文/罗东)

  米歇尔·奥巴马:比总统更受欢迎

  以一种“疏离主义”的方式,扮演着“美国第一夫人”的角色,让米歇尔。奥巴马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2011年5月,奥巴马夫妇首次访问英国时,《卫报》专栏作家Kira Cochrane评论说,在英国民众眼里,相比美国总统,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更具吸引力。

  在成为“美国第一夫人”之前,米歇尔是持有哈佛法学院博士学位的职场精英,长期担任芝加哥医疗中心的副董事长。而在奥巴马上任后的短短3个月中,这位1964年1月出生的黑人女性,便迅速受到了美国民众的欢迎。

  美国总统夫人大致有三个典型,一种是像劳拉。布什那样贤妻良母,另一种则是以希拉里。克林顿为代表的职业女性,最后一种在美国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位,即时常出现在时尚类杂志封面的杰奎琳。肯尼迪。而米歇尔,却成功地将三者集于一身。

  不过,在奥巴马初入政坛时,米歇尔却表达了抵触的态度。1996年5月,米歇尔接受《纽约客》采访时称:“尽管不是那么明确,但是贝拉克(奥巴马)很有可能会从政。我却有些紧张。对于政治,我是相当谨慎的。我觉得,他这样一个好人并不适合应付这种野蛮和猜疑。当你卷入政治,你的生活就成了一本公开的书,甚至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也可以随意翻阅。”《奥巴马一家》的作者坎特也曾透露:“2004年奥巴马当选议员时,奥巴马夫人就曾经拒绝来到华盛顿和丈夫团聚。她不太相信政治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她想让她的女儿远离华盛顿虚幻的生活。”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米歇尔与美国公众心目中的传统“第一夫人”形象相比,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身高180cm的的米歇尔,懂得如何通过着装打造自己的亲和力。她善于搭配平价服装和热门设计师的作品,也不是用一身大品牌来衬托身份。在坎特看来,“穿衣打扮变成了米歇尔的‘补偿性乐趣’,用来弥补必须忍受公众对她丈夫政治事业的审视”。

  当然,对于被她惠顾的平价服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戴维。叶尔马克,曾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米歇尔效应》的文章。文中称,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奥巴马夫人共为29家服装品牌公司和百货公司创收27亿美元。

  一个不一样的“第一夫人”的到来,也改变了白宫。这个草根家庭出身的黑人女性,在成为白宫的女主人之后,常常表现得非常强势,但这并非咄咄逼人,而是一种独立精神。因为她对白宫生活并没有那么渴望,对她来说,这只是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而不是放弃生活本身的底色。

  米歇尔说:“我本来不应该在这儿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这儿有所不同呢?做点那些我们从没做过的,人们从没有在白宫见过或经历过的事情?”初入白宫,她就把95位雇员都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希望这里像一个正常的家庭,可以有亲朋到访,孩子们可以奔跑吵闹,还要让她们自己学会叠被子、洗盘子,学会尊重人。

  而尽管对政治心存怀疑,但米歇尔仍竭力为丈夫的事业奔走。在坎特看来,“米歇尔一直努力挣扎于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她自己也称:“我经常感觉像一只天鹅,在水面上看起来沉着平静,但底下却在拼命划水,外表平静,内心汹涌。”

  2012年,美国迎来了又一个大选年。但2008年入主白宫的“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如今已经风光不再。由于民众对美国经济状况的失望,对高失业率、不稳定的房产市场以及巨额的预算赤字的担忧,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甚至在2011年8月跌破40%,2012年2月也仅在50%左右。

  那么,这一次,“比奥巴马更受欢迎”但却对政治保持疏离的米歇尔,能否帮助她的丈夫成功连任?(文/汪洋熊元)

  昂山素季:她的国度

  作为“国父”的女儿,她进入政坛,似乎只是因循传统。但因为勇气和个性,她走出一条特别的道路。

  2011年11月底的一个下午,缅甸仰光,茵雅湖南岸大学道54号。阳光刚刚好。

  66岁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站在自家庭院里,一场茶聚已临近结束,但仍不断有年轻人过来和她谈话或者合影。她依旧头戴鲜花,向每一个人微笑。她的眼睛依旧明亮,当她看着你时,你能感受到目光的力量。

  仅仅在一年多前,这还是一块外人不得踏足的禁地。在那栋看上去有些陈旧的两层白色小楼里,昂山素季被缅甸军政府陆陆续续软禁了超过10年,而在这个被围墙、铁丝网、铁门和湖水包围的院落之外,“昂山素季”也是这个国家最大的敏感词。

  英国记者Justin Wintle曾在《完美囚徒》(Perfect Hostage)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令人颇为感慨的故事。当时,在仰光的昂山博物馆——昂山素季之父昂山将军的旧居里,所有关于素季的照片都已被清除干净,只有一张昂山全家的合影除外,那时素季还是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站在她的两个哥哥旁边——Wintle在这里停留许久,“她是最丑的那个。”旁边的官方讲解员告诉他。参观快结束时,当他们再次路过那幅合影,Wintle听到讲解员自言自语:“她一直在为我们受苦。”他故意问:“你是说最丑的那个?”“是的。”讲解员说,“她是最美的。”

  但军政府的高压政治,并未让人们忘记他们的“夫人”,而如今,他们已经可以公开表达这种情感。2010年11月,缅甸举行了20年来首次全国大选,一周之后,昂山素季获释。2011年3月,军政府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了由议会任命的文官政府,同年8月,宣布将推行民主的总统吴登盛,出人意料地会见了昂山素季。至此,“昂山素季”基本脱敏,她重新回到报纸头版和杂志的封面,在仰光街头,几乎到处都是摆满昂山素季画像的小摊。

  2011年11月,昂山素季递交了参加2012年4月议会补选的报名表。1988年至今,在以“民间人士”身份进行长达23年的“非暴力”抗争之后,这是昂山素季首次竞选公职。

  “现在要说改革能带来什么,有点为时过早,不过……我们不能让怀疑阻止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对缅甸的变化,昂山素季说。

  “国父”的女儿

  作为昂山将军的女儿,昂山素季最终能够成为缅甸政坛的明星人物,并不出人意料。

  1947年遇刺身亡的昂山将军,是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和缅甸军队的创立者,几乎受到所有缅甸人的爱戴,堪称“国父”。时至今日,仰光最大的市场、最重要的街道和最大的体育场仍都以“昂山”命名。

  1988年,刚刚从英国返回缅甸的昂山素季,之所以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很多缅甸人来说,她的面庞和眼睛,很容易让人想起昂山将军。

  而在南亚和东南亚,政治有时是一项家族事业——当万众敬仰的政治领袖去世或被仇杀后,出于对“第一家庭”的膜拜和同情,其妻子或儿女往往在民众拥戴下,沿着亲人鲜血铺成的道路,一步步走向政坛。这就是所谓的“孤儿寡母”政治。

  不过,在43岁之前,昂山素季似乎并未表现出对政治的太多兴趣。1960年,15岁的她随任外交官的母亲离开缅甸,先求学于新德里,后在牛津大学取得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她还曾短暂任职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和不丹外交部。1972年,她与英国学者迈克。阿里斯结婚,此后多数时间她与丈夫生活在牛津。如果说那时她希望为祖国做点什么的话,除研究缅甸历史和文学,无外乎为它建一座图书馆,或推动一项学习项目,等等。

  但1988年4月,因为母亲病重,昂山素季28年来第一次回到缅甸。而缅甸国内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也最终改变了她的人生。当年夏天,缅甸军政府向游行人群开枪,数千人被杀,举世震惊。此次事件最终促使素季走上了政治舞台。“当我最初下决心参加民主运动时,更多的是出于责任感。”昂山素季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但同时,我的这种责任感和我对父亲的爱密不可分。”

  这一年的8月26日,在仰光大金塔前的广场上,昂山素季发表了她的第一次演讲:“我们需要第二次独立斗争。”一个月后,她联合其他几位支持民主的军官成立了全国民主联盟(NLD),并开始在缅甸全国发表演讲,倡导公民不合作,呼吁人民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夫人”的道路

  虽然借由“孤儿寡母”政治传统走上抗争之路,但昂山素季并未把鲜血与仇恨当作自己凝聚民意的发动机。“我不希望民主运动以仇恨为基础。”她告诉记者,“我希望它能基于一些更正面的情感,比如,对于未来的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未来应该变得更好。不论何种情况,要达成国内和解,你不可能依赖仇恨。”

  她美丽、优雅,带着西方式的直率,却又是一个笃信佛教、极为自律的缅甸女人,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坚定与勇气——采访中她经常用到“desirable”(更可取的)这个词,这么多年来,她一直相信缅甸应该拥有一个更为可取的未来,人民应该拥有一种更为可取的生活,历经挑战,从未动摇。

  她承袭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传统,但在她看来,对非暴力的坚持有着更为实际的理由:“我反对暴力的主要原因是,它会形成仰仗武力改变政局的不良传统……从长远看来,非暴力斗争更好。也许它花的时间更长,但带来的伤痛也更少。(以暴抑暴带来的)愤恨和仇视会一直冒着泡沫,人们彼此仇杀,这些(伤痛)不会马上就消失不见的。”

  1989年7月,军政府软禁了昂山素季,并试图把她刻画成“叛徒”、“奸商”、“瘾君子”、“帝国主义的傀儡”、“西方时尚女孩”以及“耍政治特技的公主”,但人们只是把这些当作笑话。

  “某种程度上,军政府成了素季最大的免费宣传员。”Wintle在书里评价说,“从政之人都难免犯错,军政府把她软禁起来,让她无法行动,但也让她永远不会犯错。”

  可以说,过去20多年间,昂山素季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却始终身处缅甸民主运动的精神中枢。这也是为什么,1962年以来,缅甸军政府历经叛乱、民族分裂和西方经济制裁而巍然不倒,却把这个头戴鲜花的纤弱女人视作最大的敌人,并且,在23年的对抗之后,主动与其和解。

  2012年4月,缅甸议会补选在即,若无意外,昂山素季将会当选议员,并首度出任公职。人们期望着这小小的权力与她巨大的影响力相结合,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我的生活里第一次看到光芒。”一位曾经的政治犯说。但人们也在担心,现实政治需要更强的领导力,也需要更多的妥协,这些年与外界接触有限的昂山素季是否能够应对?而她“圣徒”般的形象,在现实政治中会否反而成为阻碍?

  “从政之人,不应考虑个人荣辱,为了国家,我宁肯被利用。”她直言不讳地说。而参选议员只是个开始,“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太多了,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完。这不是一个政权更迭的简单问题,这是重建整个国家”。

  但作为一个女人,昂山素季“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我的两个儿子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或许,她不愿提及的更深的伤痛是,丈夫阿里斯已于1999年去世,她却未能与他见上最后一面。

  当记者问道:“你希望你的儿子们如何评价他们的母亲?”

  “一个慈爱的人。”昂山素季说。(文/杨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