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个卖面膜的。”大量知名品牌入驻后,微商粗放式增长的蛮荒时代非但没有结束,反而随着关注度增加愈演愈烈。北京商报记者耗时一个月调查发现,微商营销花样频出、手段低劣,甚至挑战法律底线。北京商报推出系列报道,揭秘微商不为人知的黑角落。
“先生您好,春季气候干燥,注意保湿噢。”一句贴心的问候往往是面膜微商的敲门砖,一旦接受了好友请求,他们就开始针对皮肤问题喋喋不休,忽然话锋一转“不如来试试我的面膜吧!”本期,北京商报记者还原微商渠道的面膜产业链条,识破它如何避开质检和广告监管两道关。
一般情况下,杂牌产品都难过质检关。意外的是,很多微商面膜品牌都能出具质检报告。“您放心啦,我们是大品牌,都有质检报告哦。”微商“小萱”介绍。然而,正是这份质检报告,暴露出了微商面膜的秘密——OEM模式。
据了解,大型品牌都有自己的生产线,但打造一个小品牌其实很简单。拿出一笔闲钱注册公司后,只需设计外包装,生产则交给有OEM资质的厂家,俗称代工生产。委托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就可以了。此类面膜往往不会摆上货架,也不做广告宣传,而是直接进入微商渠道寻找代理。
虽然微商宣称产品大多是国外品牌,但质检报告的“委托单位”一栏大多是国内商家。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查到,一家名为“洋竹林”的商家注资10万元,销售化妆品、日用品、通讯器材、农副产品……品类五花八门。卖一切高利润产品的“杂货铺模式”是多数面膜商家的写照。
知名品牌企业出于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节省开发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一般都愿意找其他厂商OEM,但这是以拥有核心技术为前提。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化妆品存在技术壁垒,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都是用的公共配方,成本很低。代工产品往往大同小异,不会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但效果也并不理想。
“我们的面膜分很多款,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皮肤是油是干、要美白还是补水……总有一款适合你。除了美白保湿这些基础功能外,还可以提亮肤色、淡斑祛痘、抹平毛糙、抚平皱纹……”“小萱”介绍产品,像极了旧社会街头叫卖大力丸的小商贩。
商品的介绍却极为朴实,且大多是英文,翻译过来只有产品名称等基本信息。从网上也无法查询到该品牌的广告。业内人士指出,个人推销模式巧妙地绕开了虚假广告的监管。生产者和品牌商均需声明产品功效宣称真实、有效、有科学依据,但微商打着“分享美容经验”的旗号推销产品,是个人主观行为,打了虚假广告宣传的擦边球。
当商品落到手里,整条链条就结束了。微商“玉姐”坦言,面膜利润高、不需要售后服务,成为商家首选。无论货品如何,概不退换,甚至拉黑了事。北京市工商局表示,目前微商仍是监管盲区,暂时只能通过双方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北京商报记者 李铎 肖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