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单车并购第一案:摩拜ofo双寡头,老三撑不住了

文/智东西 Origin
共享单车行业这两天的关键词是“收购”。一周之前,bluegogo先被传被永安行收购。一周之后,共享单车行业首例并购案诞生,但永安行收购的却是哈罗单车。
共享单车行业的两位第三被传收购、被证实收购,使得“收购”成为继“合并”之后,共享单车行业的又一个热词。但究其根本,两者其实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都指向了这个行业在徘徊中最终的归宿——整合。
一、老三们的困境
共享单车这一行中,摩拜和ofo双寡头将其他玩家拉开不止一个身位。为了争抢注意力、融资、用户,第三名的位置成为了二线品牌争夺的焦点。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小蓝方面一直称自己是仅次于摩拜与ofo的第三;哈罗单车则使用了更微妙的“行业前三”这一说法;曾有黄金单车加成的酷骑,也对外宣称其地位是行业第三。
在古代,探花好歹能落个金榜题目。然而在共享单车行业,第三名似乎是个诅咒,酷骑已经信用破产;小蓝深陷押金泥淖;哈罗则直接被收购了。
1。小蓝单车:危险边缘
酷骑已经够惨了,因此本文并不想多涉及。而酷骑在9月因为盲目扩张以及和P2P金融公司说不清的关系引发用户恐慌,遭遇押金挤兑的时候,小蓝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共享单车的战斗,首先是金钱的战斗。而小蓝的单车,偏偏是最烧钱的。为了在共享单车大战中体现差异性,小蓝选择了用更好骑的车换取用户口碑的做法。好骑的代价很简单,加钱。
第一代小蓝单车的成本仅次于摩拜的第一代单车,而后者的造价为2000价位。摩拜出于成本考虑推出了更轻更便宜的MoBike Lite时,小蓝单车却造出了加装变速器和电子显示屏(后被取消)的Pro版本,差点让共享单车的最高造价突破3000大关。
除了在造车上舍得花钱,小蓝单车也是第一批开启免费骑行活动的共享单车公司。上半年,橙黄蓝三家的免费骑行活动频率最高,有时甚至整周免费。免费的代价也很简单,没收入,烧更多融资。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小蓝融不到钱。在1月完成4亿人民币融资之后,小蓝再无新的融资进账。
按照小蓝原本的折腾法,其实会更早出现资金危机。但小蓝在3月22日打出了一记狠招——推出半年免费骑行卡,收费199元,半年内每天2小时免费骑车,半年后全额返还199元。显然,这可以为小蓝在短时间内筹集起大量的资金,筹集充足弹药。然而,如果对照易到曾经疯狂的充返活动最终造成的后果,小蓝的这一举措显然也是兵行险招,或者更不客气地说,寅吃卯粮。
199元的半年卡对小蓝来说,就像一剂毒品,短时间内收获大量资金入账的快感,然而却斩断了日常的资金流水,并且形成了半年之后的一笔巨债。半年之后,果不其然,在9月22日的半年期临近时,小蓝宣布将半年卡免费升级为一年卡,为“用户提供更长久的免费服务”。但在许多用户看来,这无非是小蓝的拖字诀:将半年卡升级为一年,那向用户返还199元的期限又可以向后推迟半年。
这次延期,也是小蓝为数不多被用户所诟病的时候。由于免费活动多、骑行体验好,小蓝单车在用户中的口碑一直很好。早前在网上,摩拜与ofo用户大打口水仗的战场中,总能看到小蓝用户在吃瓜的同时站出来为小蓝打call。
或许也正是这种赞誉,让小蓝单车的管理层忽视了维护用户体验的巨大成本,产生了“可以在一线城市与摩拜、ofo一战”的想法。但事实证明,共享单车还是要靠规模说话的。小蓝不到100万的车辆投放规模未能说服资本。尽管用户口碑好,融不到资,盈不了利,这样的生意仍是自嗨。
最终,资金问题累计至今,小蓝单车爆出押金退还困难,大量用户一拥而上试图取出押金。这一幕与酷骑乃至易到的遭遇何其相似。小蓝被收购的消息此时爆出,也符合易到最终被韬蕴资本收购的逻辑——内部资金难以应付挤兑的狂潮,只能卖身以求外部资金帮助。

对于小蓝来说,用户口碑或许是其最大的资产。在其押金难退问题出现后,不少用户表示继续支持小蓝,甚至呼吁其他人不要参与押金挤兑。但从摩拜辟谣“不收购”和永安行最终选择了哈罗单车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这笔资产的价值,还有待商榷。
令人唏嘘的是,小蓝单车CEO李刚今年初还称,共享单车大战今年8月就将分胜负、“定生死”。没想到,如今站在生死边缘的,却是小蓝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