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恐怕是杜撰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6:22 新浪考试
接下来,我们还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增加说服力。 1、所谓的朱元璋杀来复一事。 僧来复有诗云:“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通常所谓的朱元璋杀来复的心理动机是朱元璋以为“殊”同“歹朱”。 事实又如何呢?早在明末清初钱谦益就已辩正过了的,“野史载见心《应制诗》有‘殊域’字样,触上怒,赐死,遂立化于阶下。田汝成《西湖志余》则云逮其师欣笑隐,旋释之”。钱谦益的意思是,朱元璋看到“殊域”字样确实很生气,确实想杀这个叫来复的和尚作者,但旋即就取消了杀人、抓人的命令——仿佛和作者开了个恶作剧般惊心动魄的玩笑一样。 2、所谓的朱元璋杀徐一夔一事。 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事实真相又如何呢?在光绪年间就已经有人考证徐一夔死于建文二年,年龄八十多岁,当然也就不可能死于洪武年间的什么文字狱。陈学霖则进一步指出,按照徐一夔自己的著作可证明他死至少也在建文帝元年以后。徐一夔写的文章《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中说齐公“生元至元丁卯,卒洪武庚寅,以明年附葬”,也就是说,这个齐公生于1267年,死于1298年,明年就是建文元年。徐一夔当然不可能死在齐公之前,所以至少也是死于建文元年之后。再加上一个证据是《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中的记载,徐一夔担任杭府教授,从洪武六年到建文二年。所以说,徐一夔为朱元璋所杀一说就不攻自破了。 3、朱元璋杀高启一事。 高启(1336~1374),明初大才子,元末时曾隐居吴淞江畔,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为翰林院编修。1370年,朱元璋想给他一个副部长的官当,但高启是个散漫惯了的文人,不想混迹于官场,就极力推辞,然后回家乡教私塾以为生计。几年后的1374年,高启被腰斩于南京。但高启的死并非是因为文字狱,而是牵扯到了一桩所谓的“苏州知府魏观谋反案”当中去了。 魏观(1305年—1374年)是1364年朱元璋亲临武昌指挥战斗时被人聘入朱元璋阵营的,其后数年间几经提升,魏观做到了礼部主事的职位,1372年,朝臣以其有治理之才而推荐他到苏州当了知府。同时,朱元璋也派了自己的老部下蔡本担任了苏州卫指挥使。魏观是个好官,但乐于和知识分子打成一片的他与蔡本不和,结果蔡本借故告他谋反。朱元璋不信,就派御史张度到苏州调查,结果张度的报告也认为谋反之事并非子虚乌有,而高启也牵连在其中。结果朱元璋一怒之下就杀了魏观和高启(后来朱元璋意识到杀错了,但为时以晚)。 显然,高启虽是死得冤,但却并非是死于文字狱。 而有关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事情似乎也同样有值得考证和探究的必要。 一个总的感觉是:虽然清朝对于明代历史的修撰格外卖力,花了很长的时间,下了很大的功夫,可因为满清在修撰的过程中有太多的篡改和削删,所以导致了《明史》的可信度不够高这一问题的出现,由此也使得今天的人们在回过头来认识明代的人物与史实时遇到了诸多的麻烦,产生了诸多的疑问。基于此,我想说,咱们国家是否可以在今后的适当时机,如清朝一般也组织起一大批专家、知识分子来来重修《明史》?我想,这个工程一旦上马,则一定是可以取得丰硕的新的科研成果的罢。当然,因为许多史料错谬和失传之类的缘故,再修明史时恐怕有许多地方就要发挥逻辑推理、科学论证之类的手段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