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传统文学> 你评我弹> 新浪文教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来一个“文人相轻年”--从韩石山批王朔说开去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1 16:30   新浪文教

  朱健国

  1.

  若有人问,鲁迅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想,“文人相轻”可能是一个。在鲁迅逝世的前一年----1935 年,鲁迅一连发表了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杂文:1935年4月14日写《“文人相轻”》,1935年5月5日写《再论 “文人相轻”》,1935年7月15日写《三论“文人相轻”》,1935年8月13日写《四论“文人相轻”》,193 5年8月14日写《五论“文人相轻”----明术》,1935年9月12日写《六论“文人相轻”----二卖》、《七 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的观点很鲜明:反对以“文人相轻”之罪扼杀文化人之间的尖锐批评--“今年的所谓 ‘文人相轻’,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号,掩护着文坛的昏暗,也在给一些人‘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再论“文人相轻” 》,《鲁迅全集》6卷P335。)通观《鲁迅全集》,就一个问题,不到半年连发七论,甚至有一天连写两论,这是绝无仅 有的。虽然鲁迅在1935年写过九节《“题未定”草》,但其实只是三篇文章:《“题未定”草》(一至三)、《“题未定 ”草》(五)、《“题未定”草》(六至九),而“《“题未定”草》(四)实系拟写未就”(见《鲁迅全集》6卷P391 );1936年9月写过七篇《立此存照》为题的杂文,但那并非就一个问题的连续深入论辩。

  鲁迅为何要在生命的最后时机,如此关注“文人相轻”问题呢?

  我先前一直未能明白个中底蕴。

  2.

  历史疑案往往只能通过现实来诠释。

  1999年11月,中国文坛突然出现了一个“王朔战金庸”的新闻热点。我对这一“热点”一直不大热心,但是偶 然见到韩石山批王朔的文章,我突然有了想法----我终于明白鲁迅先生为何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七论文人相轻了。

  韩石山的文章题为《王朔为什么批评金庸》(载1999年12月12日《深圳特区报》),文章的主题是:王朔批 评金庸,说明王朔不走正道儿----“本来绝不相干的两个人,王朔硬要把自己和金庸连在一起。”“从文学品格上说,王 朔和金庸差不了多少。若从人的品格上说,可就差远了,金庸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充满正气,而王朔则以自己获得的声誉炫己 骄人,其糊涂直可说到了皂白不分的程度。”----韩石山这批评逻辑似乎是:只有同一人品的人物才可互相批评,否则便 是不是正道。韩石山尽管知道,“王朔针对金庸伤口的几点批评,不是全没影儿”,但却强调,“王朔批评金庸这些话,如果 是前几年王朔人气最旺的时候说的,一点都不奇怪,也很好理解,”可如果是在王朔的新作《看上去很美》砸锅了,成了“告 别演出”之时再来骂金庸,就是“如果说先前还是卖武艺的话,现在就是打莲花落了”----韩石山这里的批评逻辑似乎是 :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兴盛之时批评人,如果是失败者批评有势者,就是违反批评游戏规则的打莲花落,而不是比武艺了。人一 走麦城,是没有资格批评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批评权属于走运得势人。

  所以韩石山最后结论道:“从王朔的言论中我嗅出了一点‘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味儿。’他的嘲讽对象,几乎全是 对准知识分子的、文化人的。”“王朔不是个蠢人,挺聪明的。若认真人读书,走正道儿,未必成不了大作家。我在一篇文章 里还说他有大师品格呢,算我走了眼。年轻人不学好,神仙也没招儿。”在韩石山眼里,金庸等同于一切正派文化人、知识分 子,王朔批评金庸,类乎文革“红卫兵”的东山再起----这是否更像“红卫兵”的“上纲上线”?

  3.

  我所以不嫌累地摘抄韩石山这些批王朔语录,倒不在于想和韩石山怎么辩论。我对韩石山近年的一些批评文章大都有 好感,唯独此次批王朔,不敢苟同。不敢苟同的也并非是想护王贬金,我对王朔、金庸的文字都读得不多,都不甚爱好。但是 ,小民此番跳出来批评韩石山,只想维护一个人所共识的真理:我虽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韩石山批 王朔的要害是,批评人要有资格,要有身份,要门户相当,这样一来,会成什么局面?

  这倒使人猛然想起近些年来人们的哀叹:如今文坛无批评。书评尽是商业炒作,批评多是“意识形态”----就连 韩石山指王朔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不也是“意识形态”语言么?----许多人一直不明白,中国这些年何以就几乎没 有了文化批评?至少没有了韩石山所理想的那种人格名声相等的文化批评。前几年的“二王”之争--王蒙和王彬彬不是一个 等级;近年的“张韩”之争--张颐武和韩少功也不是同一数量级,真正的“门当户对”的“同级”批评,确乎是一个难见。

  可见,韩石山在无意中说出了中国当代的批评准则。

  从这一角度看,韩石山说了真话,也说出了“社会真谛”与“游戏规则”,然而,这一真话与规则,是幸还是不幸? 是当发扬还是革除?

  原来,王朔批金庸,其真意是要奋勇打破中国文坛批评的等级制与门户制!而韩石山批王朔,则是要坚决维护中国文 坛批评的等级制和特权制。在有些人看来,王朔批金庸,只是一种“文人相轻”的恶习,而韩石山批王朔,乃是制止“文人相 轻”之祸害。

  从字面上看,“文人相轻”确为恶习,为文坛之首害。可是,当我重读鲁迅关于“文人相轻”的七论后,一个疑问出 现了:到底是“文人相轻”是福,还是消灭“文人相轻”是祸?

  4.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现在已有一种定论:其精采尽在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说,近50年来的中国文坛,远 不如上一个50年。

  文坛的成就高低,归根到底是出了多少文化大师。一百年来,中国公认的文化大师,无非是梁启超、王国维、鲁迅、 胡适、陈寅恪等人,而这些大师,多是在20世纪上半叶成名的,当今谁能敢比?就是把金庸大师强塞到他们队伍里,金庸先 生也只有红着脸逃出来的。

  曾经有多好人奇怪:为什么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科学进步了,政治稳定了,文化丰富得信息曝炸了,但是文化大 师的产生却反而不如生活贫困、兵荒马乱的前50年呢?

  这里面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让一头雾水。但近来的王朔金庸之争,倒让我顿悟:关键是现在没有了“文人相轻”!

  自从1949年以来,大陆文坛先是只有“意识形态”的大批判,所有的文化批评,无不变形为一种政治批判。既是 政治批判,被批的只有低头挨批、不敢回驳半句;批判者也便口含天宪,喜笑怒骂皆联政治,皆有专政机关做后盾,无须公平 合理。而对“大批判”持不同政见者,虽想帮忙打抱不平,但一想到“百家争鸣”其实是“两家争鸣”,“百花齐放”实则是 一家独放,又哪敢“我手写我心”,口无遮拦,自由评说?

  而鲁迅所处的20世纪上半叶,那是一个政党全心在政治领域攻守,无暇全力顾及文化的时代,于是中国文坛上出现 了空前自由的“文人相轻”景象。考之鲁迅著作,不论小说、杂文、几乎都是“骂人”的“文人相轻”,上至老师章太炎,下 至同道胡适,林语堂、顾颉刚、郭沫若、梁实秋,乃至后生、施蛰存、沈从文、朱光潜等,无一不在被骂之列。以我的大约统 计,鲁迅杂文中,骂文人的远多于骂政界人物,主要是一种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沈从文曾攻击鲁迅文章,“一个时代的代表 作,结起账来只是这些精巧的对骂”(《鲁迅全集》6卷P404),固然有所偏激,但也说明,《鲁迅全集》实乃是中国“ 文人相轻”之大成,这也不失为一种极独特而准确的概括。

  鲁迅之以毕业精力从事“文人相轻”,从主观上说,是他的个性、脾气、才气使然,以他那样“砭痼弊常取类型,论 时事不留面子”,且又天才横溢,自然是要遭受无穷妒嫉,无穷恶骂,面对如此“文人相轻”,鲁迅当然要以牙还牙,当然要 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也用来战斗与创作。我们不能设想,若没有包括施蛰存、沈从文在内的那么多青年文人都相轻鲁迅,鲁迅 能够写出那么多精采的杂文么?能写出那些以讽刺顾颉刚等人为目的的“故事新编”么?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正因为他生于 一个极其“文人相轻”的环境中。他被人“相轻”,必得一方面反击,一方面发愤创作。同理,被鲁迅“相轻”者,亦是要一 方面反击一方面努力研究。这也就是今日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奇怪现象:鲁迅和他的论敌对手,皆是中国20世纪的文化大师、 文化精英。鲁迅所痛骂的太阳社、创造社、新月派,其中心人物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鲁迅所骂过的胡适、李四光 、顾颉刚等学者,结果都有是中国的一流学科带头人;鲁迅以《七论文人相轻----两伤》而痛骂的“炯之”先生(沈从文 ),后来不是中国唯一一个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大师么?

  为什么鲁迅和他的论敌看似不共戴天,其实却是同是文品人品皆一流的文化大师,这其中缘由非一篇小文可以说透, 但有一点可以一言以蔽之:当年的“文人相轻”----一种极其自由的文化批评文化争鸣环境起了重要作用。就像沙丁鱼之 所以长寿,就在于他们相互不安宁,互相碰撞不停而不断激活了生命潜能,“文人相轻”使文人们不论声望多高,级别多高, 财富多大,也没有免受批评的特权,因而处在无时无刻不努力奋斗的生态之中----“文人相轻”使文人危机感遍地存在, 因而创造力也就遍地皆是。

  5.

  然而,不幸的是,1949年以后,激活文坛的这种“文人相轻”异化成了“伪现代化”的政治批判。只要政治上站 到权力者一队了,任凭你江朗才尽,指鹿为马,狗屁不通,也无人敢批你。反之,无论你有多大才气,都可用“革命大批判” 来整肃你到老老实实。

  改革开放20年来,“文艺不再直接从属于政治”了,“意识形态”的文坛大批判似乎不那么明火执仗了,但是,“ 文人相轻”的新文化运动传统却始终未能恢复。这20年来,文坛流行的主旋律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偶有一点真批评,必 遭韩石山所指责的那种“以批名人求出名”“不走正道”之罪名,甚至得到“伪现代化者”的“政治小报告”之报复,借“司 马昭”之刀除“流氓”。韩石山说得不错,今天,在“同一文格”,“同一级别”的文人当中,是绝不会有互相批评之“文人 相轻”的。当冯友兰的亲属质问钱钟书亲属,“钱钟书为何在一次访美活动中微词冯友兰”时,钱钟书的亲属是矢口否认,四 处发文辟谣----假若钱钟书先生真的批评过冯友兰,又理直气壮地公开发表,该是多么可贵的“文人相轻”之新文化运动 传统大发扬!可是没有,有的只是一再地辟谣。可泣可叹啊!试问,当今谁听说冰心巴金之类的大名人之间有过互相批评?没 有。有的只是相互赞扬。难道这些大师们都没有发现过对方的不足?内心都真的如他们所公开表示的完全一致?世上没有完全 一样的人,又岂会毫无二致的人心与思想?!试看这些年来的文坛风波,几乎清一色是“越级批评”,而真正“同等级”文化 大师的“文人相轻”,一个也没有!这真是新中国的悲哀啊。

  考之巴金、曹禺、冰心等文化大师,其文化成就主要,皆是在20世纪上半叶取得,皆是得益于当年那种遍地“文人 相轻”的环境。当年尽管有鲁迅爱护,巴金、胡风等人依然一再受到各种文化批评,而这些批评非但没有扼杀他们,倒是让他 们“生于忧患”佳作不断。今天,当无人敢直言批评他们之时,当偶有“不同级别”的后生刚动念批评他们,马上便有万千“ 红卫兵”来替他们保驾护航之时,他们却再也写不出流传青史的文艺精品了。如此“死于无批评(安乐)”的悲剧,惨不忍睹 ,无须多说。

  6.

  有一个现象发人深省:鲁迅当年几乎从未与一个与他旗鼓相当的“同级文人”长期相好。除了文化业绩远逊于鲁迅的 许寿棠,算是鲁迅同年的老朋友,鲁迅几乎只和岁数小于他的后生青年相交,而且一旦青年人才气与自己相接近,如郭沫若、 沈从文等,鲁迅也无法与他们平安相处。

  可以说,只要是当年有才气的文化人,鲁迅大都与他们有过笔仗。这一现象,有人曾解释为鲁迅个性的偏狭好斗。其 实文艺心理学揭示,这是一种“文化山峰”不并列的现象----一个文化大师,不可能与另一个文化大师同为一体,重叠一 起,他必然要另立山头,自展奇妙;他必须要“文人相轻”,相互批评。这既是为己,也是爱人--正是在这种“文人相轻” 的文化批评中,他们才各自奋起,特色分明,才气横溢。

  历史证明,文化精英中一团和气,互相嘉奖的氛围一旦出现,便是一个压制批评,压制人才,大师萎缩的“小冰和” 悲剧时期。

  7.

  “文人相轻”一词最早出于曹丕:“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但实际上,像曹丕所说的正 宗“文人相轻”,总会走样成形形色色的文人“私骂”,改变“以其所长,指其所短”的“文人相轻”原则。

  据鲁迅的“文人相轻”七论透露,三十年代的上海实际上已流行多种“文人相轻”旁道,我粗略梳理有:(1)“彼 亦也是非,此亦是非”的“无是非”“相轻”术,借以打断正在进行的“文人相轻”;(2)“掩其所短,称其所长”,把不 利于自己的批评统统谓之“谩骂”的“自高”“相轻”术;(3)“以其所短,轻人所长”,以邪压正的“相轻”术;(4) 钟会告嵇康----因恨人不尊重自己而向司马昭之流告密,进行政治陷害借刀杀人的相轻术;(5)只用匿名或由“朋友” 出面给予“敌人”以批评的“相轻”术;(6)“自己躺在垃圾里,然后来拖敌人”,即“我是畜牲,但是我叫你爹爹,你既 是畜生的爹爹,可见你也是畜生”的“同归于尽”“相轻”术;(7)“诨名”“相轻”术:给你起一个名号,“你跑到天涯 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8)骂人“倚老卖老”与“卖俏”的强辞夺理“相轻”术;(9)指批评即“私骂”,双方皆是 丑角的“各打五十大板”“相轻”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结起帐来,只是这些精巧的对骂,这文坛未免太可怜了。 ”

  从上述这9种“文人相轻”歪术里,人都可以看到它的弊病,但是却没有想到,一旦这样可恶的“文人相轻”消失时 ,真正的文人也就消失了--原来,大江东去,必然泥沙俱下。一旦“文人相轻”旁门左道消除,正宗的“文人相轻”也就没 有生存之地--“文人相轻”本来包括正道与邪路,相反才能相成。只有在正与邪的不断相互相轻之中,文化大师才能最终产 生与长寿。温室里何来千年松!

  这也许就是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不惜余力的研究、捍卫“文人相轻”的缘故。

  8、

  不忘鲁迅倡导“文人相轻”的史实,就职可明辨:王朔这次批金庸,其实质,不过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文人相轻”的 传统想萌芽恢复。虽然严格来说,王朔可能还不是与金庸“同级别”的大作家,可能是如金庸先生所说的“两条虽无限延长, 但永不会相交的平行钱”,但是,王朔毕竟也是一个颇有人气的文化人;王朔到底打破了时下文人一成名,便得遵守名人之间 无批评的“保名游戏规则”:他不愿遵守“绝对不公开批评同行同道”。现在有些大师所说的自白--“我并不觉得我有名, 即使有之,也毫不想因此而作文更加郑重,来维持已有的名,以及别人的信仰”,纯属骗人的谎言,他们实际上真正的准则是 :名人相卫,为尊者讳,为权势讳,“识时务者为俊杰”。也许谁都有兔死狐悲之聪明,一个名人受批,百个名人相救--- -否则,下一个受骂的是否就是自己?

  韩石山还不算很有名,他批王朔还不算“名人相卫”,他不过在此当了一个救火队员与“红卫兵”角色;而王朔,算 是当了一次“皇帝的新衣”里那一个小伢。

  当一次“红卫兵”病不重,只要不誓死永远;当一次“小伢”不足傲,难得是童心长在。

  20世纪的大幕已落,21世纪的钟声已响。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回想20世纪之初,中国何等“文人相轻”的好局 面,何等大师辈出、群星璀灿的好势头。假若大家都如王朔一般,在21世纪到来之时仿效20世纪之初,重振“文人相轻” 之自由民主,那么21世纪的中国或许又会出几个鲁迅胡适,甚至超越他们的世界级大师。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掀起“文人相轻”新高潮,让新世纪的头一年--2000年成为一个“文人相轻年 ”!




 相关链接
王朔有“小妾心理”?(2000/04/11/ 16:25)
王朔有点儿臊得慌 《无知者无畏》昨天在京座谈(2000/04/11/ 16:23)
王朔:《名人》杂志招牌多 我不喜欢就不干(2000/04/11/ 16:19)
王朔尽述“飞刀自剖”心态:成名要舍得自己(2000/04/11/ 16:13)
关于王朔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第三届珠海航展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专题
新浪招聘网站
美国NBA专题
手机频道提供资费技巧WAP及电信资讯
支持奥运,网上签名!
约会文学请到新浪文化专区
最新聊天室:E网情深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