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传统文学> 你评我弹> 中华文学选刊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选刊》细评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七)

http://edu.sina.com.cn 2000/08/14  中华文学选刊

  在以往很多的对王朔现象的评论和对他本人的报道中,有这么一种很普遍的说法:别看王朔爱谁谁连鲁迅都敢骂,可是他就是不敢骂媒体,骂传媒文化。最近在很多网站上被转载的一篇报道《王朔自相矛盾》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

  说起大众传媒文化,笔者以为,他们其实是双重孙子:既受制于主流文化,为其帮凶;又要献媚于大众文化,误导民众。另外,那么多人能一直人云亦云的骂王朔是“痞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媒体误导所致。

  无知而又自信满满的媒体工作者们,自以为肩负着引导大众的重任,一边自豪地面露智者像、神秘感和责任感,一边又做着颠倒众生和搅浑水的事情。对于这种现象,眼里不揉沙子,坚持独立思考的王朔当然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儿。他这次终于和大众传媒开练了--

  在和老侠的一来一往的对话中,王朔刀刀见红地直挑传媒文化中的那根俗筋。

  我再说两句,就是大众文化的传播问题。你以为它读者多就影响大,你以为它能把你的东西传遍五湖四海,实际上它只是过眼烟云,一吹就散,它只是跟着哄,而且会在传播中不断的歪曲你、制造你、远离你,最后弄出个与你没有关系的你。……这是想进入大众传媒的必然代价。这是一种悲喜交加的传播。

  老侠:它有一套机制,给你弄来弄去,弄得你想发火都找不到对手,想解释也不得要领。就像我看到的《中华读书报》上关于王朔和金庸打仗的东西。把一种正常的批评弄成“打仗”,这本身就是大众传媒的惯用的炒作策略。这篇东西大部分篇幅不讲你说金庸为“香港四大俗”是否言之成理,而是说:第一,王朔的东西现在没人看了你耐不住当惯了弄潮儿的寂寞,想借打金庸寻找新的兴奋点。这些人还借用夸的方式恶心你,说王朔的确聪明,知道在什么时机挑选什么对象出击。说你时机把握得好,对象也挑得老道;第二,有人又说王朔已经江郎才尽了,然后又把你批金庸这件事与你给一个叫艾丹的人的小说写序弄到一块,说你之所以给艾丹写序,是想寻找自己写作的接班人,使自己的这路小说有传人,代代不绝。

  看来,只要在大众文化中淌过浑水的,突然想拔腿逃跑,退出大众文化,也不会那么容易,如同想成为大众文化中的腕儿明星不容易一样。既然咱成了大众的腕或星,就由不得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众文化像捧你时一样制造出另一套恶心你的说辞,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说你重炒自己、说你江郎才尽等等。这套说辞,骨子里有种挺恶毒的东西。

  王朔:我觉得咱们说的不矛盾。你说的这是大众文化它本身的机制造成的,我觉得这就是受众,我认定的受众就是这样无耻,他们自以为聪明。他觉得自己目光敏锐,像针似的一眼穿透了你的本性,其实他是妄加猜测,甚至是有意用这种手法给你下圈套。这手法我以前也使过,就是归谬法的那种下作的搞法。就是我他妈的不说刚发生的,而是给你往远了说,用妄加臆断的不着边的东西说事儿。

  就因为它是大众传媒,它就会这样把任何一种说法一步一步地推向最终的地方--把你弄成一种你要解释要自我辩解的那种东西。还有比这更下作的说法。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这么干,打金庸,肯定背后有不可告人的私利。我觉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有两个特点:有一个一次的传播,它似乎还要原始一点儿,贴着谱走,不会太旁门左道的胡乱弄。接着就是二次传播。二次传播就统统是歪曲的了,但大众文化的传播只有在这种二次传播中才能真正完成,才成为真正的大众传媒,否则就不是大众文化的传播了。

  老侠:能不能具体点儿,以某一话题为例,或干脆拿你自己开涮。

  王朔:以我和金庸这件事举例。假如说这个话题仅局限于,就是说仅局限于金庸的小说是不是好小说?因为我写这个文章就是这么一个目的,我认为金庸的小说不是好小说。是港台文化的代表之一。那么好,由金庸的小说这个话题转换出下一个话题:他说你指责金庸的小说不是好小说,那你的小说就是好小说吗?你说人家金庸不是好小说,你丫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是好小说,也是大陆的几大俗之一。第二个话题是说你说人家不是好东西,你自个儿也不是好东西,接着就有了第三个话题:你小子说别人不好,是因为你写不出好东西了,江郎才尽啦。正因为你小子江郎才尽啦,才做最后一跳,垂死挣扎,不说你才还在心不死,是说你才死了心不死。

  这还不算完,大众传媒又要转换话题,再往下说就是你跟金庸可能有什么个人恩怨,借大公之器行私人之报复等等等等……反正大众文化这东西的炒作,就是自动复制出无数的话题,这就是它。我觉得你要说它有这种机制,它的这种机制特别明显,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它就要保持这种东西,保持不断的新鲜的注视,只要有大众的关注,传得多离谱多伤人都不在乎。大众文化的传播的残忍也在这里。表面上的热闹高兴,潜含着恶毒的杀机,浮浅轻薄都可以致人于死地。

  老侠:中国人一向在争论中喜欢这种歪门邪道的揣测。也可以找找思维上的原因。中国传统中缺少那种逻辑的训练,很难在争论中只围绕一个话题本身展开。他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你就这个问题争论,他就一下子跳开了,他可以在三句话四句话中间转换三个或四个话题。这种东西挺可怕的,你无法与他争论,继续争下去你就进了他的陷阱,你找不到问题所在,最后也不明白争论的是什么。你攻我我骂你,来来回回的,最后只剩下旁观者看热闹,当事者互相仇恨的份儿。

  王朔:其实我看前些年的人们,文化热、学术热那阵儿,他们都很劲儿,绷着的感觉,是学术性的争论,但到最后也走到人身攻击这儿。他们之间只要互相一接触,一传播,哪怕是在专业的刊物上报纸上那么一接触,时间长了,就都遵循着大众文化的那个趋势走,变到了人身攻击里头去了,这和大众文化一样,只有走到这一步,才显得热闹有意思,火药味就浓了。

  老侠:这叫文坛青红帮,知识界学术界青红帮,仨一伙俩一群。

  王朔:最后讲什么理呀,谁讲理呀。前一阶段有一个新诗的辩论,我觉得他们就是这样。上来就谈谁好谁坏,谁行谁不行,最后由争论诗的好坏变成人的行不行,变成人身攻击。反正好像这种操蛋也不是咱大众文化独有的,好象咱中国人的那种德行,一争论起来就会出现的一种习惯。




 相关链接
解析王朔:一半是自恋 一半是受虐 (2000/07/20 14:58)
王朔谈生命中的爱情和女人 (2000/07/05 19:08)
王朔:灿烂的文明在哪儿? (2000/06/30 11:49)
我看王朔 (2000/06/15 12:00)
王朔:知道分子 (2000/06/12 15:05)
王朔评“用身体写作”的棉棉和《糖》 (2000/06/07 16:13)
王朔惹火上身--我看《痞子英雄》 (2000/06/01 16:48)
王朔:网络文学代表着文学的未来 (2000/05/31 14:43)
王朔:不上网者无所谓 (2000/05/27 13:18)
王朔,都是无耻惹的祸 (2000/05/25 15:38)
《选刊》细评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三)(2000/08/12/ 12:57)
《选刊》细评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五)(2000/08/12/ 12:53)
《选刊》细评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四)(2000/08/11/ 11:06)
《选刊》细评王朔《美人赠我蒙汗药》(二)(2000/08/09/ 10:27)
关于王朔专题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马明宇登陆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网上学电脑学上网
千年奥运 精彩珍藏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