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我们的语言老师:语言接触量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13:59   新浪教育

  张教授:他们不懂,但照样能够学会说话,而且比我们懂语法的人还学得更好更快。对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是按照先学单词、后学短语、再学句子这个顺序去学说话的。他们说话的单位有时候是一个音,如/A:/,有时是一个单词,如“衣服”,有时是一个短语,如“吃糖”,有时是一个句子,如“你去哪?”不管是一个音,一个单词,还是一个句子,幼儿都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使用,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不是以句子为单位来表达意思的,而是以意义为单位表达意思的,而表达意思的单位所对应的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还可以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音。这样的单位就叫做一个话语单位,是我们表达交际意图的基本单位。如果把一个句子当作揖个话语单位来对待,像我们使用一个单词一样来学或用一个句子,幼儿还会有学语法的负担吗? 试想一下,假如幼儿像我们在学校学外语那样,按语言难易顺序学习语法,学用语法造句,他们还能那么快学会使用母语吗?

  小飞:看来我得要反思一下语法的作用了。

  张教授:你有没有想过不懂语法规则的好处?不懂语法就不会受语法的约束,不会用规则去掂量语句的使用,说话自然就流利,幼儿学语的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小飞:这样看来,我刚才回顾用英语表达一个意思的过程,为了造一个英语句子而使用语法,想了好一阵,难道是懂语法规则的错?是老师教我们学语法的错?难道语法规则对学习和使用外语没什么帮助?10年来,我花那么多时间去学语法难道是在浪费时间?

  张教授:这些问题问得好!先留着回去慢慢思考。随着我们对外语学习问题的深入讨论,你的疑团会慢慢解开的。你的问题涉及语言本身的学习过程,也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第三个学用语言的条件。这个条件可称为语言接触量,也就是说,要学会一门语言不经过一定量的听说读是学不会的。

  小飞:为什么不包括写呢?

  张教授:如果还要学写,也应该鼓励大量写,写对成人学好外语帮助特别大,当然也重要。但是我们现在主要谈幼儿学说话对我们的启示,与写的关系不是特别密切,后面我们会专门讨论写对促进外语学习的作用。

  小飞:我学英语都10年了,接触英语的量够大了吧,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呢?

  张教授:10年时间是够长的,但英语接触量却谈不上大,比起幼儿来那就少得可怜了。你不妨粗略算一算你每天用多少时间学英语。我们可以把“学”的定义放宽一些,包括任何接触英语的方式,如视、听、说、读、写。

  小飞:其实,我不是每天都接触英语的,还有其他科目要学,接触英语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高中,我们每周有5节英语课,每节课40分钟,上课跟着老师朗读课文,然后听老师讲解课文,讲评作业,分析语言错误,讲解语法。有时候老师让我们听一段英语故事,或者让我们在课堂上读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做打勾题。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几乎都围绕高考英语做模拟试题。课后有时会花点时间复习英语课文,背单词。

  张教授:老师用英语讲课吗?

  小飞:有时候讲英语,但大多时候用汉语讲。

  张教授:有机会用英语会话吗?

  小飞:基本上没有,即使有也说不出来。老师有时用英语提问,我最多用Yes或No或一些常用的短语回答,连贯说英语根本做不到。

  张教授:我们不妨把你接触英语的情况跟幼儿接触汉语的情况比较一下,就接触量而言,差距就太大了。幼儿从出生之日起每天都听见大人说话,大人经常针对幼儿的理解能力调整话语,而且不断重复使用一些表达方式。通常经过两三年时间,幼儿就可以用汉语流利表达意思了。

  小飞:是啊。我接触英语的量跟幼儿接触汉语的量是无法相比的,但为什么接触量对学好语言那么重要呢?是不是因为接触多而熟能生巧啊?

  张教授:熟能生巧是部分原因。就拿发音学习来说吧,我们学说话首先得发音准确,要让人听懂。学好发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看看幼儿,从学会 / mAmA/这个发音开始,也要用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才逐渐把自己的母语发音全部学好,一定是通过反复使用才慢慢完善的。我们成人要学好英语发音更是多了一层困难,要克服汉语发音的影响,最终还很难不带汉语口音。学发音是“体力”劳动,需要反复练习,大量操练。从这个意义上说,接触量有助于完善发音,熟能生巧。

  小飞:除了操练发音之外,接触量还有其他重要性吗?

  张教授:不仅有,而且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对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做一点更深入的思考。幼儿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说很多话的,最初是一个词、然后是一个短语、一个句子这样逐一学下来的。前面说过,这些单词、短语、句子构成了表达意义的话语单位,在一定的情境中所使用,与具体的情境粘合在一起,储存在大脑中。反复使用这些词语可以巩固和强化它们的用法,最后达到自动化程度,脱口而出。这样的反复使用算是一种接触量,我们流利说话的能力也应该部分归功于接触量。

  小飞:这不就是语言操练吗?

  张教授:可以这么说。但这种操练是在交际情境中进行的,是在表达意思、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发生的,跟我们课堂上的那种没有交际意义的机械操练有很大的不同。

  小飞:是啊,我们在课堂上的外语操练经常没有交际情境和真实内容。

  张教授:接触量除了强化用法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帮助幼儿发现语法规则。当幼儿在不同的情景里反复接触同一类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时,就会在无意识当中归纳出语法规则。举个例子来说吧,幼儿在不同的情境里听人说到一个洋娃娃、一只狗、一辆汽车等,会进行推理,概括或抽象出“一”的概念。这时,从具体的情境中概括出来的“一”被用来表达任何代表“一”的事物,如用“一”去指一条毛巾、一张纸等等。这时,幼儿在反复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归纳出并掌握了一条语言规则。不过这个过程是下意识的,幼儿不会有意识地去思考“一”这个概念。

  小飞:哦。原来母语的语法规则来自我们的归纳推理能力。

  张教授:对,人类大脑有天生的归纳能力或者说有对事物进行类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帮助我们掌握语言规律。但要感知和概括出规律来,你首先要有大量的语言接触。语言中存在大大小小的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法规则。例如,在大量接触汉语之后,幼儿会发现,凡是含“给予”意思的动词都能出现在“给+名词1+名词2”这个双名词句型前面,凡是不含“给予”意思的动词都不能用在这个句型里,这就是一个语言规律。含“给予”意思的动词有:卖、送、还、赏、嫁等,不含“给予”意思的动词有:唱、睡、看、抢等。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幼儿往往能够知道我们可以说“送给我一本书”,但一般不说“唱给我一支歌”。

  小飞:尽管幼儿可以判断哪些句子是汉语能够说的,哪些是不能说的,但我相信他们说不出这个语言规律来。别说是幼儿,就连我也说不出来啊。

  张教授:虽然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把语言规律明确说出来,但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只是隐性的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合乎语法,在使用汉语时是一定需要应用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来自语言使用体验,来自大量的语言接触,哪怕是文盲,只要会说话,都会有语感的。而能够把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语感或隐性语言规律揭示出来,并能够明确告诉人们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只有训练有素的语言学家才能够做到。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双名词句型使用规律,就是由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最早归纳出来的。

  小飞:既然这样,在我们学习外语的时候,直接学习语言学家帮我们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则不是更省事、效率更高吗?难道我们还要像幼儿那样自己归纳出语法规则吗?

  张教授:这的确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学语法的问题的确关系到外语学习的根本理念。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幼儿通过大量接触语言而获得了语感,在我看来,语感就是概括程度不同的语法规则,还包括如何使用语言的规则。有了这种语感,幼儿才能够流利使用母语,才能够与人交流。相比之下,我们很多外语学习者把学习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把语法学好上,花了很多时间去学语法,记住了不少规则,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用好外语?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吗?

  小飞:在我的印象当中,语法是语言的规律,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只要掌握了语言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把语言学好,但是,我的英语学习经历并没有证实这个印象。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企业服务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