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英语不计入高考总分希望不是传闻

2013年10月10日15:19  环球时报     

  据江苏《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正酝酿对2016年高考[微博]做重大改革,有可能不再将英语考试计入总分,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划分等级,高校在录取时对考生英语等级提出要求。尽管这还不是最终方案,但我们支持这一可能降低英语在高考中权重的改革方向。

  高考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攻读方向的终极指挥棒,英语在恢复高考不久就获得与语文、数学相同的地位,这极大刺激了中国中小学[微博]对英语教学的重视。这种重视还广泛流传到社会上,成为很多地方课外辅导教育的“第一课程”。英语教学还渗透到大中城市的幼儿园里,中国大城市学生直到大学毕业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可能是全球非英语国家中最高的。

  这带来了一些好处,除了提高了中国人的整体英语水平,这种大范围的外语学习还创造了中国人通过语言了解世界的机会。学一些外语带来的见识,往往比到外国蜻蜓点水转转的收获还要多,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学外语可以直接接触外国人的思想,感触与我们差别很大的思考方式。

  然而即使这样,中国社会投入到英语学习的总时间还是太多了,而且考英语几乎“八股化”,大多数人都是硬着头皮学,除了为了高考,还为了职称和各种证书,那通死记硬背的痛苦对人们创造性带来的伤害,在很多时候已经多于它对增加见识和活跃思想带来的建设性。

  中国人学习英语如此群众性,比当年“学毛选”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中国社会真正英语好的人却不多,所谓精通英语者大多是“二把刀”,需要高级英语人才的机构很难找到称心雇员。中国的英语教育太群众化、低端化、应试化。

  那些从幼儿园就开始花大价钱学来的英语,基本都交给了高考。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把英语当课程学的时间已经高达20年,这实在太过分了。背英语单词不可能不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影响,至少它占去了他们可以看杂书、动手做事的许多时间。把中国学生同欧洲非英语国家学生作对比,前者往往明显读书少,缺动手能力,思想不活跃。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过于封闭,极缺英语人才,猛冲一下英语教育有当时的必要性。今天中国已经大变,留学[微博]逐渐低龄化,国家再投入那么大的资源突出全民英语教育,就失去了必要性。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进行重组,没必要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社会自会为英语教育搭建辅助平台。

  这决不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化。只要对外交流的需求在增加,只要英语好意味着更多人生机会,中国社会学习英语的真实积极性就不会降低。但如果英语的高考权重真能降下来,就会缓解“英语比什么都重要”的幻觉,消除“越早学英语越好”的恐慌,把英语放回中小学教育的应有位置。

  北京八达岭景区农民出身的小贩都会讲不少英语,开罗哈利利市场的小贩都能用汉语对中国游客说“春节快乐”,甚至喊出“哥们儿”、“姐们儿”,“手工制作”等等。这些充分显示了需求对外语学习的强大推力。中国的国际化不是要用我们的英语水平来“招商”,而是需要创造更多需求,让它们自然抬高中国人的英语水平。▲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