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生题要做成熟题 熟题要当生题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3 13:44 每日新报 | |||||||||
新华中学 张鸿林 考场建议 1、仔细审题.在一定意义上讲,高考成在审题,败亦审题.文综政治考试的审题有自己的特点.比较而言,文综政治题阅读文字量大,信息层次多,阅读内容要求把握精准.
2、生题要做熟题答,熟题要做生题答.考生遇到似乎陌生的题目切莫慌乱,因为考题的内容范围、知识依据和考查的能力,大都在考生复习准备的范围之内,只是考题所出的角度、组合的内容不在考生的想象中,考生可以把考题归成自己曾复习过的内容之中,结合题目要求答出自己所准备的相关东西. 3、考生要在平时养成科学分配答题时间的习惯. 4、规范答题. 分析总结近年来高考的政治部分考生容易失分的三个主要原因是: 1.基础知识不牢基础概念的内涵、外延记忆不清、掌握得不准,基本知识理解得不透,特别是对政治学科的主干知识把握不清不熟,不能形成知识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建立知识体系. 2.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把知识按现实问题进行选择、提取、重组、灵活运用方面不够好,特别是在知识运用过程中的从特殊的试题材料上升到一般理论知识,再从一般理论知识到特殊解题内容、方法的问题上解决不好. 3.应考能力弱考生常常在审题关前过不去,对审题的准确性、层次性、角度性把握不够,对题目、题干理解存在一些问题,搞不清出题的主旨,搞不清题目分几个层次,提取信息能力差.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十五天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考生复习的重要依据,因此每个考生应吃透这些至关重要的内容. 2、认真阅读教材,回归基础最后阶段的复习不是一般地全面复习高考知识,而是在把考试涉及的内容烂熟于心的前提下,抓住主干知识,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融会贯通,考生不应再开辟新的领域,而应"浓缩复习",这需要回过头来认真阅读教材,回归基础.高考的秘诀在于能够把遇到的考题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3、适当做题,加强体验做练习题,可以巩固知识,内化能力,探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最后冲刺阶段,不宜大量做题,不宜接触更多的新题,更不可一头扎在难题、怪题的题海中.做题应以质取胜,要追求效果.冲刺阶段的练习题有两类最有价值:一种是符合高考要求,贴近高考思路的题,这种题做完后能获得高考答题的感觉;一种是自己经常容易失误的题,这种题做完后能使自己知道还存在什么问题,查漏补缺. 4、熟悉答题要领,掌握解题规范考试最终要落在字面上,熟悉答题要领非常重要.考试答题的基本要求是审题准确,思路对头,方法得当,表达清楚,卷面整洁.注意总结考试主要题型的特点. 练习题一:材料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材料二:春耕大忙时节,璧山县璧城街道办事处团堡村的农民忙着到城里购买农用物资,装满化肥的农用车在新近改造好的水泥村道上平稳、快速行驶.村党支部书记说:" 10多年前,我们自己集资修了一条土路;现在,政府拨款 100多万元把这条路改造成了水泥路.生活中有这样的水泥路,感觉真好!"今年,璧山县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积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以上材料体现了经济学上的那些道理? (2)工业反哺农业趋向体现了哲学的什么道理? (3)从政治学角度看,璧山县是怎样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 练习题二:材料一: 2003年开始的疯狂的房价对人们形成沉重的经济压力.城市房价的上涨具有集中性,如上海、青岛、沈阳、南京的上涨幅度高达 29.1%、 17.6%、 15.8%和 13.4%.今年一、二季度,某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 28.3%和 21.4%.现在低价房房价是在 4000— 6000元 /平方米,低于 4000元 /平方米的房子只有在极偏僻、不成开发规模的远郊才可能找到;市区的中价房在 8000— 10000元 /平方米,且不易觅到.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4月 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近些年来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大.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时解决出现的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控制房价的政策. (1)从经济学上看,材料一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说明了政治学的什么道理? (3)如何从哲学角度看材料一、材料二的现象?(文:新华中学 张鸿林)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