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2006年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正文

哲学第二章(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2)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4 11:28  时代巨流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概念规定了所有事物的本质。但是,这个本质不是事物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多样性的具体存在物之中。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本身就表明,物质处于运动之中,以运动为其存在方式。正如恩格斯所说,物质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而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同
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物质与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思议的。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事件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的长短持续。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人们珍惜时间。

  (2)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

  现代物理学还常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概念,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中。“四维世界”的概念,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空间、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

  (3)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4)物质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决定了作为它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物质运动是无限的,决定了时间、空间也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运动着的物质无限性的表现。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宇宙在时间上也没有开端和终点。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宇宙可谓广漠无垠,至大无外。从微观世界看,原子核的直径仅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而基本粒子更小,但仍有结构。强子由层子构成,轻子也有一定的谱系,表明也有内部结构。新的科学事实表明,这些也不是微观世界结构的最后层次。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有限的具体事物都包含无限的层次,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因此,要真正把握时间、空间的特性,不能光靠经验事实,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把握绝对。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如果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的世界,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绝对性,任何一项事业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一个时空观念;又由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时间的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