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西医综合教材及笔记习题 > 正文

第三章: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4)

http://www.sina.com.cn 2005/11/13 19:52  文都教育

(二)体内外液体平街失调导致钠水潴留

  上述水肿发生的机理,仅仅考虑到血浆是水肿液的来源,这只能解释局部性水肿的发生机理和全身性水肿的部分机理。实际上,全身性水肿,必须同时伴有钠、水在体内的潴留。正常人体,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诸多因素中,以肾对钠水的调节最为重要。正常人通过肾小球滤出的钠水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仅0.5%
~1%从尿中排出。在有规律地摄入钠和水的条件下,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保持平衡,称为肾小球肾小管平衡(或称球,管平衡)。若球管失平衡就会导致肾排钠和排水的减少,引起水肿。引起钠、水潴留的主要因素有: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若肾小球滤过率急速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未相应减少,则钠水排出减少,可导致钠水潴留。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影响诸因素的常见原因有:

  (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单位广泛破坏,滤过面积减少,这些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变和营养不良等均可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于是肾血流量也随之减少,如动脉血压相应降低,使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历力感受器的牵张度减弱,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导致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更为减少,以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又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而降低有效滤过压,遂使肾小球滤过率更为降低。

  2、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对于钠水潴留,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增强比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更为重要。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钠能代偿性地减少,则不会发生钠水潴留。只有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不能代偿时,才会导致球•管失平衡和钠水潴留。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增强的因素如下:

  (1)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主要受肾外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影响,前者是滞钠激素,后者是滞水激素。当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或其它原因(如急性肾炎)使肾血流量减少时,可刺激入球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使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流经致密斑的钠量减少时,也可兴奋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分泌增多,能使肝内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1,后者被血中转换酶(主要是随血液流经肺时)降解成为血管紧张素2。血管紧张素2又可被氨基肽酶水解为血管紧张素3。血管紧张素2和3均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从而使肾小管(主要是远曲小管)重吸收钠增多。钠潴留又使血中晶体渗透压高, 于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或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壁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均可反射性地引起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后者又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肿重吸收增多,结果导至钠水潴留。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增多主要是由于分泌增多所致,但与灭活减少(如肝功能障碍)亦有关。

  临床上采用抗醛固酮药物(如螺旋内酯固醇)治疗某些水肿病人,乃由于该药具有阻断醛固酮对肾的滞钠作用。另外,对水肿病人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有利于减轻水肿。

  (2)肾血流重新分布:正常肾血流约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其余不足10%的血流分布在髓质。皮质肾单位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但其髓拌较短,不进入髓质高渗区,对钠水的重吸收功能较弱。髓旁肾单位占15%,其肾小管深入髓质高渗区,它们对钠水的重吸收功能较强。在病理情况下,如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时,可出现肾血流重新分布的情况。即通过皮质肾单位的血流明显减少,这是由于皮质肾单位交感神经丰富,肾素含量较高,形成的血管紧张素2较多,使皮质肾单位的血管收缩,于是流向髓旁肾单位的血量增多,导致肾对钠水重吸收增加而发生水肿。

  (3)利钠激素分泌减少:有人认为当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时,可引起利钠激素分泌减少,对近曲小管重吸收钠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钠水潴留。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病人出现钠潴留亦与此有关。

  (4)肾内前列腺素及激肽系统的活性被抑制:肾髓质可产生前列腺素PGA2、 PGE2,肾皮质可产生缓激肽。它们有扩张血管及促进纳水排出的作用。若这些物质的活性被抑制,则能促进钠水潴留。以上所述导致水肿的基本机理。临床上所见的水肿并非单一因素引起往往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不同的水肿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大多数全身性水肿时,钠水潴留常是此类水肿发生的主要因素或基本因素,但往往也伴有血管内外液体平衡失调因素的作用,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静脉压升高;肝硬变时的血浆蛋白降低及门静脉高压;肾炎、肾病综合征时的低蛋白血症等。因此,在治疗水肿患者时,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某些水肿类型的发生机理

  (一)心性水肿的发生机理

  心性水肿的机理主要由心输出量减少和静脉回流障碍两大因素引起:

  1、心输出量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因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泵血功能降低,故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进而通过下述机理引起钠水潴留:①肾血流量减少及肾血管收缩,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使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③钠潴留引起血浆钠含量增高,通过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④利钠激素分泌减少,使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增多;⑤肾血流重新分布,即肾皮质血流减少而髓质血流量增多,对钠水重吸收增强。

  2、静脉回流障碍心力衰竭患者,心排血不足,使血液淤积在心房内,引起房内压增高。左心房内压增高时常引起肺水肿;右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这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淤血,导致静脉压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涸而液体由血管内滤出增多回流减少,而发生水肿。另外,静脉淤血后,上腔静脉内压亦升高,使胸导管的淋巴液进入锁骨下静脉的阻力增加,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而发生水肿。右心衰竭时,胃肠及肝淤血,以致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淤血时肝细胞受损,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不足,这些也是导致水肿的因素。

  (二)脑水肿的发生机理

  脑细胞间隙和脑细胞内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脑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称为脑水肿,根据发生机理的不同将脑水肿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血管源性脑水肿 为临床最常见的一型。多见于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此型脑水肿主要发生于细胞间隙较大的白质内,其主要发生机理为脑内毛血管通透性增高,以致 血管内含蛋白液体大量进入细胞间隙而引起脑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缺氧、酸中毒、某些炎症介质(如5-羟色胺)、自由基等因素对微血管壁的损伤作用有关。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消除此型脑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2、细胞中毒性脑水肿其特点是脑细胞包括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液体增多,细胞肿胀,而细胞外间隙的液体不增加,可发生于灰质和白质内。多见于严重脑缺氧(如心搏骤停。窒息等)尿毒症和糖尿病等中毒,以及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其主要发生机理为脑细胞因缺氧或中毒,致使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的钠泵功能障碍, Na加不能主动向细胞外运出,以致细胞内Na加过多而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的水分便大量进入细胞内而引起细胞水肿。其次由于缺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使脑细胞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膜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生物膜损伤,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细胞水肿。临床上除纠正缺氧外,应用抗自由基药物治疗,,有助于消除脑水肿。此外,急性低钠血症(如水中毒)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降低,使水分大量转入脑细胞内也可引起此型脑水肿。

  3、间质性脑水肿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室积水,脑室内压力增高,致使室管膜通透性增大甚至撕裂,脑室的脑脊液可经此途径渗入到周围脑白质而引起间质性脑水肿。多见于脑室孔道或大脑导水管因受肿瘤压迫或炎症而发生阻塞所致。

  以上三型脑水肿,临床上可同时合并出现。

  三、水肿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病变特点

  水肿的病变取决于水肿发生的部位,引起水肿的原因、 水肿的程度和水肿形成的速度等。

  1、皮下水肿的皮肤特征全身性水肿或某些局限性水肿时,常见的体征是皮下水肿。水肿的皮肤肿胀发亮,压之有凹陷或压痕,称为凹陷性水肿或显性水肿。这是由于组织间隙中水肿液的量超过凝胶体的吸附能力,过多的液体呈游离状态,有移动性,当指压水肿部位的皮肤时,游离体向周围散开,故出现凹陷;当手指离开皮肤,游离液体又逐渐流回到按压部位,皮肤乃展平恢复原状。实际上在显性水肿出现之前已有组织间液的增多,按压皮肤不出现凹陷,称为隐性水肿。此时因水肿液未超出凝胶体的膨胀力和吸附力,尚无足量游离的组织液形成。

  2、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不同的疾病发生水肿的部位各不相同。例如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肾性水肿首先出现于眼睑;肝性水肿多以腹水最为显著。这些特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组织结构特点:肾性水肿之初(未合并心力衰竭时)外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不高,不受重力影响,故水肿首先分布于组织液压力较低、组织疏松的眼睑部;(2)重力作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受重力作用,越远离心脏、越下垂的 部位,外周静脉压越高,故心力衰竭患者站立或坐位时,水肿在足。踝部最明显,平卧时以背部或骶部明显;③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肝硬变时,因肝血窦的流体静压明显升高,超过低垂部的毛细血管流体静压,故腹腔积聚的水肿液比低垂部多,腹水比下肢水肿显著。根据这些机理,可鉴别各种全身性水肿。

  3、水肿器官的特点水肿器官的重量增加、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苍白而质软。粘膜水肿时,粘膜高度肿胀呈半透明,严重时软如胶冻状(如喉头粘膜水肿)。脑水肿时,脑肿胀、脑回变宽、脑沟变浅。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如炎性水肿液能稀释毒素,减轻其毒性作用,水肿液中的抗体可增强局部组织的免疫能力;水肿对循环系统可起:“安全阀”的作用,当血容量迅速增加时,大量液体进入组织间隙中,这样可防止循环系统的压力急剧上升,避免血管破裂或急性心力衰竭。

  2、不利方面水肿可影响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如胃肠粘膜水肿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肺水肿引起呼吸困难;新包积液引起心功能障碍;急性重度的咽喉部粘膜水肿可引起窒息死亡。脑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患者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脑疝(由于受颅骨限制,脑组织向压力低处膨出),病人可突然死亡。此外,水肿可造成组织、细胞的营养障碍,组织间隙中积聚大量水肿液后,不但扩大了组织间隙、增加细胞与血管间的弥散距离,而且还可压迫组织的微血管,致使组织、细胞发生营养障碍。因此慢性水肿患者的皮肤易发生溃疡,且伤口难以愈合修复;水肿组织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易合并感染。

  第七节出血

  心脏或血管内的血液经心壁和血管壁流出到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外,称为出血。

  【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理】按出血发生机理的不同,可将出血分为以下二种。

  1、破裂性出血它是由心壁或血管壁(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引起破裂的原因,常见为创伤,其次为某些疾病引起的心、血管壁损伤而破裂,如动脉粥样硬化症、透壁性心肌梗死、某些炎症性疾病(如肺结核病)对血管壁的损伤、溃疡病时溃疡对局部血管的破坏,以及恶性肿瘤侵蚀血管壁等均可引起出血。

  2、漏出性出血是由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动脉和后静脉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基底膜而漏出血管外。严重淤血、缺氧、酸幸专、严童感染(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某些毒物(如蛇毒、有机磷毒物)中毒、过敏反应、维生素C缺乏症等均可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伤,致通透性升高;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也讨发生漏出性出血。

  【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联系】出血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二种。出血时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和体腔内,称为内出血,如脑出血、胸腔积血、心包腔积血、腹腔积血等,发生在组织的局限性大量出血,可形成血肿(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出血时血液流出到体外,称为出血。常见有肺或支气管系统出血经口排出体外者为咯血;鼻粘膜出血排出体外,称为鼻衄;上消化道出血经口排出体外者为呕血;结肠出血,血液经肛门排出称为血便;泌尿道出血随尿排出称血尿。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如形成较小的出血点,称为瘀点;若形成较大的出血灶,则为瘀斑。

  【后果】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的类型、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急性大出血,如在短时间内失血量达全身血量的25%~30%时,即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重要器官的出血,如脑出血、心包积血、肾上腺出血等可引起严重后果。某些器官局部出血可引起功能障碍,如视网膜出血可引起失明。慢性少量出血可引起贫血。缓慢的漏出性出血,出血量较少,对机体影响不大。

  (刘玉珍)

[上一页] [1] [2] [3] [4]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