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二部分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2)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6:45  恩波教育

 试题例析

  (2000,文,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 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答案 A

  解析 这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知识点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的认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所以,正确选项是A。这个知识点的内容,1995年文科第7题、理科第8题作为通用考题考过,这次再考,个别选项有调整。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 现代市场体系的构成。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要条件。市场体系,是指各类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按商品的最终用途分类,商品市场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①金融市场,包括提供长期运营资本的资本市场,也包括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货币市场,还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②产权市场,既包括企业产权交易、股权转让市场,也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③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动力按供求关系进行流动的场所。④土地市场,指以土地使用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因为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⑤技术市场,即以技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没有商品市场的发展,要素市场的发展就失去基础和依据。但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水平反过来又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要素市场中的资本市场,对于其他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

  (2) 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统一是指市场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统一的。统一还意味着市场按照统一的规划、制度进行组织和运作,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开放指市场对内和对外都是开放的,从而能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竞争是指在市场体系中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进行。有序是指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流动。

  完善市场体系

  (1)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我国商品市场的改革起步较早。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形成较为健全的商品市场。这为要素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迫切要求进一步发展要素市场。所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重点是推进要素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2)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要求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

  规范市场秩序

  (1) 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也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包括市场进入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仲裁秩序等方面的内容。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商标侵权、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问题,既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 加强信用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信用的基本解释就是要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于人。信用既属于道德规范,又属于经济范畴,缺乏信用不仅会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而且会败坏社会风气。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制度,防止商业欺诈、恶意拖欠和逃避债务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节小评 近年来本节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和辨析题),要注意现代市场体系的特征、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问题。

  试题例析

  (2005,多选)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 道德为支撑B. 行政为主导

  C. 产权为基础D. 法律为保障

  答案ACD

  解析这是根据规范市场秩序知识点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特征的理解和掌握。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问题明确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所以,正确选项是A、C、D,选项B是干扰项。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 宏观调控,是指一国的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各种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指导和调节。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

  (2)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①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的需要。由于市场调节本身的缺陷,容易造成经济失衡,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难以解决公平竞争和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政府必须宏观调控。

  ②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合理分配和利用社会资源,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这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国家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

  ③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改革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也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1)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

  (2)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

  (3)稳定物价。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发生的一切交易的总和,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大体平衡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

  上述四个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会有一个重点,这是根据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来确定的。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1)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 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政府需要采取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这主要有:计划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和协调配合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3) 计划手段,这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基本性质是指导性的。计划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反映市场,预测市场,引导和调控市场。把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两个层次来体现的:第一层次,国家计划提出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基本任务和宏观调控目标,确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比例、结构和速度,以及需要配合实施的基本经济政策,集中体现了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第二层次,计划要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某些重要领域和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协调和调节,例如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功能主要有:综合协调平衡功能、信息导向功能、政策指导调节功能和引导资源配置功能。计划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中发挥总体指导、综合协调的作用。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4)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行为准则和措施的总称,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构成。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预算、税收、支出、国债和转移支付等。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平衡性三种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平衡性(又称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的财政分配方式,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我国从2005年起,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由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扩张)的财政改革转为实行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5)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重要指标。我国中国

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有: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和措施。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等。根据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的不同影响也可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均衡性货币政策。我国现在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

  (6) 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互相协调,以取得最佳的预期效果。在宏观调控中,还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此外,还必须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各种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7)宏观调控的关键或者灵魂是相机抉择,即必须随着作用环境与对象的变化而适时适度进行调整,要对具体经济情况做具体分析,并根据不同时机,做出正确决策。

  本节小评 本节的主要命题方式是选择题,但近年来也出过分析题,命题重点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2005年大纲根据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调整过的知识点,考生要加以重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