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二部分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3)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16:45  恩波教育

试题例析

  (2003,分析)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年 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GDP增长率9.214.213.512.610.59.68.87.87.18.07.3

  物价上涨率3.46.414.724.117.18.32.8-0.8-1.40.40.7

  根据资料,请回答:

  (1)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解析 这是根据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等知识点的内容,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出的一道材料分析题。试题提出了两个问题,要求回答:

  问题(1)要求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所给的材料。

  1997年以前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第一,GDP增长快,1992~1995年达到了两位数,有经济过热的迹象;第二,1993年以后物价持续上涨,1993~1995年也达到了两位数,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个时期,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既要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克服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1997年以后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第一,GDP仍保持快速增长;第二,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物价持续下降,出现通货紧缩趋势。这个时期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扩大内需,抑制通货膨胀趋势,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问题(2)要求结合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说,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要求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部门、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自发发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客观上需要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第二,它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正如资料所示,市场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总量的平衡,难以实现对全局性、战略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调节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出现经济较大的波动等。这也需要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矫正市场机制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偏差和问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正处在经济体制根本转变、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尤为必要和重要。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企业收入、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一种分配和社会政策。

  (2) 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推进器,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和重要保障。

  (3)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失业保险,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利于解决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造成的企业或劳动者个人暂时被淘汰引起的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经费,原来一般都由所在企业直接支付,成了企业办社会的一项沉重负担,成为制约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还造成新老企业负担不均,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变“企业保障”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配套改革措施。

  ③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社会保障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一点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

  (4)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或核心部分。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制度。

  (2)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四大制度: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健全失业保险制度;④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个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现阶段只能做到基本生活的保障)。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城镇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框架。“十五”计划(2001-2005年)规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加快形成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到2000年底,我国已初步建立以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2)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凾待解决,突出的是覆盖范围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不足,机制不够健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做出了主要安排。

  (3)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社会保障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要扩大覆盖范围,把城镇从业人员都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要发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作用,切实做到部分积累,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创造条件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部分全国统筹。

  (4)健全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强化保障基本生活和鼓励再就业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在保基本生活和促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失业保险费用的征缴,增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

  (5)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要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并要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

  (6)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既要有利于人员流动,缓解待遇差别引发的矛盾,又要促进

公务员优化结构,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7)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以保证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

  (8)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社会保险,积极发展个人商业养老、医疗保险,以形成国家依法组织的基本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或购买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9)农村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同社会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10)开辟筹资渠道,强化社会保障费用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

  本节小评 本节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命题重点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