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政治理论名师课堂 > 正文

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3)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1 21:26  恩波教育

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1)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1988年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
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3)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

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其次,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第四,加强东、中、西部经济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

  总结历史的经验,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针对我国的实际,他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首先,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次,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第三,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第四,农业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第五,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比较顺利,就能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地位。

  (2)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农业发展要靠政策,主要是指要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发展要靠科学,是指要把农业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

  (3)邓小平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这一思想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4)繁荣农村经济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5、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首先,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其次,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6、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靠大量地消耗资源来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经济才能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质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一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二是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三是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四是形成有利于集约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7、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的速度才是实实在在的速度,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就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看: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持久的,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就结构、速度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看:首先,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速度快慢取决于结构是否合理。其次,结构和效益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结构合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就质量、速度、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看: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发展速度、合理的结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

  在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项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的结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取得较高的质量。

  本节小评

  本节命题可能比较灵活,既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分析题。需要关注的考点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试题例析

  1. (2002,理,单选)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

  A. 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B. 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C.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D. 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另一种是集约型,即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虽然速度型和效益型,数量型和质量型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反映了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增长方式的特点,但并不属于本题所指的经济增长方式。外延型和内涵型是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增长方式。

  2. (2004,多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A. 科技含量高B. 经济效益好C. 资源消耗低

  D. 产值增加快E. 环境污染少

  答案ABCE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A、B、C、E是正确选项。有多种方法可以促进产值的快速度增加,如果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获得产值的较快增长,这是传统工业化道路而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传统工业化下,产值增加事实上也是比较快的。因此,D不是正确选项。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第三,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及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