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名师刘景山最后预测30题(26-30)

http://www.sina.com.cn 2006/01/09 10:05  景山培训

  26.国际恐怖主义

  [知识要点]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
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预测试题]

  今年以来,国际上又发生了几起后果非常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请结合对材料(略)的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恐怖主义活动的新特点;

  (2)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3)你认为采取何种对策,才能消除恐怖主义?

  [答案要点]

  (1)恐怖主义活动的新特点:①范围越来越大。如今恐怖主义活动遍及全球,针对美

  国在全球的机构和个人的恐怖活动越来越多。②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据初步调查,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已在50多个国家设立了组织,总人数近10万人。③后果越来越严重。④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化。

  (2)恐怖主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说,恐怖主义是一国之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范围内南北发展不平衡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怪胎”。②社会不稳定。贫富悬殊、社会不公、政治纷争、局势动荡,是恐怖主义盛行的温床。③民族矛盾。民族矛盾和冲突往往使恐怖主义活动增多。④宗教纷争。宗教派别之间的不和与争端,尤其是极端宗教势力的活跃,是导致国际恐怖活动不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诱发恐怖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3)解决恐怖主义的对策: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②反恐不能搞扩大化;③反恐要标本兼治;④反恐要注意发挥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⑤反恐要加强国际合作。

  27.公共安全

  [知识要点]

  (1)科学技术也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象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2)所谓“全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短缺、

能源和资源濒临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其中,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多发,成为人类最棘手的问题。

  (3)要解决“全球问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以及发展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等。

  [预测试题]

  2004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至少16万人死亡,另有50多万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200万人需要食物、清洁的水和卫生医疗服务。

  美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3年10月,美国国防部提供给政府的《气候变暖的情况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气候突变,并由此引发全球性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从而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期,我主要是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入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参加医疗保险城里人还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原因;

  (2)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对策和措施。

  [答案要点]

  (1)产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主要有:①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帝惩罚人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后果;②我国各级政府的有关领导干部没有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也引发了某些群体性事件。

  (2)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对策和措施: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②提高政府常设机构官员的素质和能力。③领导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④建立预警机制和常态性预防机制。⑤组织分工,协调分工,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⑥做好财力和物资储备。⑦搞好防范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⑧对“群体事件”,要采取妥善协调方式解决。⑨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28.美欧关系

  [知识要点]

  美国为了维持和扩大其霸主地位,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随之增多。例如,美国国会通过的旨在制裁古巴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针对伊朗的《达马托法》,引起欧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就是证明。美国与欧盟、日本的贸易摩擦增多。在2003年3—4月美英联军对

伊拉克的战争中,德国、法国反对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不过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发展到不可妥协的地步。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的走势是竞争、摩擦与妥协、合作并存,目前,后者占主导地位。

  [预测试题]

  请结合材料(略),从美国和欧盟对伊朗核问题的态度分析美欧关系的走势。

  [答案要点]

  (1)在制止伊朗跨入核门槛的问题上,美、发、德三国与美国并无二致,但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却存在严重分歧。美国主张—制裁,二军事打击;而欧盟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美国从霸权主义出发,包揽伊朗核问题的解决。英、法、德三国想借助核谈判,从美国手中争取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主导权。英、法、德既要压伊朗弃核,又不能让核谈判破裂而被纳入美国的轨道。

  (2)在处理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上,美欧的协调、合作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严重分歧。如在伊朗核危机问题上,美国采取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单边政策,而欧盟则采取温和的多边政策,这是各自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决定的。欧盟已成为抗衡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随着欧盟力量的进一步成长,美欧关系和世界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2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知识要点]

  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或致力于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发展正常国家关系。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中,仍有一股势力坚持冷战思维,叫嚷“中国威胁论”,鼓吹“遏止中国”。在西藏、台湾等问题上一再制造事端。在经济上,不断制造经贸摩擦,扬言制裁中国。在安全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在欧洲搞北约东扩,在亚洲重新确立美日安全同盟,对美日合作防卫指针重作修改。在意识形态上,加大西方的文化渗透,从多方面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影响。

  [预测试题]

  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2003年11月,格鲁吉亚议会选举中,以萨卡什维利为首的反对派发动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并赶走了正在讲话的总统谢瓦尔德纳泽。

  乌克兰“橙色革命”:2004年10月底,乌克兰总统大选中,反对派领导人尤先科以“大选舞弊”为由拒绝认输,号召支持者上街游行,迫使当局宣布大选结果无效,尤先科在12月重新选举中“一举胜出”。

  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2005年二三月间,吉尔吉斯斯坦同样议会选举,反对派落败后,拒不承认选举结果,随之爆发骚乱,大批反对派控制了政府大楼,总统卡扎耶夫不见踪影。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东欧格局变动的原因;

  (2)“天鹅绒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答案要点]

  (1)就外因来说,“街头政治”在一国的发生,外部势力的插手,特别是美国的支持是关键。美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在他国搞街头政治的策略和手法。就内因而言,经济发展缓慢,执政当局出现严重分裂,军队的态度和倾向,国家领导层的腐败,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引起“街头政治”的爆发。

  (2)美国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力图在中国也搞一场“天鹅绒革命”,对此我国必须高度警惕、严肃对待:①在思想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组织上必须使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②要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他们始终站在党的一边;③必须加强国家的专政工具。在出现政治动乱的情况下,运用专政工具维护政局的稳定、社会的安定。

  30.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知识要点]

  从1993年大选后,俄罗斯决定从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方针,调整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被成为“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外交或“双头鹰外交”。其总的目标是,复兴俄罗斯,重新确立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俄国改革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预测试题]

  请结合材料(略),回答问题:

  (1)面对北约东扩的挤压,俄罗斯采取何种策略予以应对?

  (2)俄罗斯是如何向亚太作战略倾斜的?

  [答案要点]

  (1)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强调“利益均衡”,既合作又抗争,在北约东扩问题上采取“软”、“硬”两手,一方面强硬反对北约东扩,另一方面又进行有限妥协;加快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巩固俄在这一地区的盟主地位;向亚太地区作战略倾斜,以制衡西方国家的挤压。

  (2)俄罗斯力争亚太外交有实际突破,以发挥欧亚大国的作用;特别积极地发展对华关系,着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6年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1997年俄国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上一页] [1] [2] [3] [4] [5] [6]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