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新浪-海文2006年考研冲刺复习课堂 > 正文

海文学校2006考研政治各科最后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2 18:59  海文学校

  《2006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考前重点预测》

  作者:王子健

  1.统一战线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胜利60周年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又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之一(另一个是武装斗争)。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 “三大法宝”。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是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它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民革命时期的联合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二,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

  (3)“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4)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种军队的合作;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处于一种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6)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主张其错误的实质在于放弃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片面的追求统一,不讲究对国民党进行必要的斗争。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

  (7)针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资产阶级)的策略总方针;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8)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9)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特点

  2.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1)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他们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3)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策略。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理论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2)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②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③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道路的论述。

  4.中国共产党对待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

  (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

  (2)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而是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主要原因分析

  5.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及其采取的相关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2)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

  (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政策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其性质、特点和解决方法的不同。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

  (3)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7.“两个先锋队”的原理、毛泽东的党建思想与新的“伟大工程”、先进性教育

  (1)“两个先锋队”理论的提出。

  (2)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伟大工程”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同。注意从宏观把握,根据背景、内容和效果来比较。

  (3)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内容

  (4)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要性、要求

  8.新民主革命的性质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发展社会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可能的分化,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彻底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2)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3)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0.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革命。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2)两个阶级革命的区别:这是两个革命性质不同的革命

  (3)两个阶级革命的联系: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政权理论

  (1)党的政权建设历程

  第一,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曾提出过建立“劳农专政”、 “真正平民的政权”、“革命民众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等主张。

  第二,在土地革命前中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主要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在抗日战争中在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中实行了“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权,即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和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

  第四,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第五,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设想,正式形成了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它衔接了两个革命阶级;它扩大了人民民主;它概念表述准确。

  (2)原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权建设理论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次是党的政权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1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

  (5)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13.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2)中国革命最终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的原因。

  (3)无产阶级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4.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1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6.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内容、特点

  (2)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容、特点

  (3)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区别与联系

  17.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1957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种发展趋向”

  (1)从1956年起,毛泽东率领全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及表现。

  (2)但1957年之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

  (3)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的成果及建设的失误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18.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认识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的认识的独创性贡献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关系。

  19.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1)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两步走”战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三个世界”划分思想。

  (4)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

  20.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问题;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把握和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基本内涵和要求

  (2)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2006年考研政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前预测》

  1.我国的资源利用状况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我国的资源利用状况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

  (1)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4)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途径

  3.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分配制度

  (2)效率优先,注重公平

  ①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

  ② 更加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3)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①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表现

  ②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③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④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对策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

  5.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坚持“五个统筹”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以人为本

  (7)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和地区发展差距

  (3)西部大开发战略

  (4)统筹区域发展与中部崛起

  7.社会主义宏观调控问题(结合人民币汇率改革、房价控制、降息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3)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质

  (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要求

  ①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②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③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8.“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

  (2)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9.“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① 农业问题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②农民、农村问题——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表现

  (2)邓小平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①邓小平提出的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②农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

  (3)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重大历史任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重点

  10.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2)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

  ①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②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④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1.国有企业改革与“国退民进”

  (1)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

  ①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①股份资本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指导要意义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①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②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4)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对私有化

  1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2)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3)坚持和完善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方针

  ①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4)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13.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①科教兴国战略

  ②人才强国战略

  ③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4.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5)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15.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指导思想

  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2)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及要求

  1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从根本上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5)《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7.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内容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4)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1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诚信”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等)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措施

  《2006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前重点预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实行这一分配制度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内容。

  (4)除了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的主要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经营收入;资产收益;按资本取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属于非常劳动收入,但是,只要合法,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3)就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说,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4)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以在经济上实现其所有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4.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2)如何正确看待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3)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措施;

  (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5)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国企改革的关系

  (4)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其近期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1)从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2)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3)要积极稳妥,注意新老体制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

  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客观规律。

  (2)经济规律的类型: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都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7.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企业是纳税单位

  (2)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市场经济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基本企业制度,即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法人)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四是流转顺畅

  (5)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公司制

  (6)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

  (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8.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1)人民币汇率改革是现实需要

  (2)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内容

  (3)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方式

  (4)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5)人民币汇率调整政策的核心要点:“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区间是合理的”;“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6)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意义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

  (1) 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2)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健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必然趋势。

  (3)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

  (4)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5)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经济的两种形态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12.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3)货币流通规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4)货币流通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1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市场机制

  (4)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5)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要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4.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2)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5.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2)利润率的内涵、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联系和区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

  (4)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与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6.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2)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垄断利润及垄断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7)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具有长期性

  (8)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经济关系

  17.社会总资本运行

  (1)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和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4)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意义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8.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2)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6)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2006年考研政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前重点预测》

  1.联合国改革与联合国成立60周年

  (1)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

  ①宗旨; ②原则;③联合国改革的原因

  (2)美国霸权与联合国

  (3)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基本主张

  (4)其他改革方案比较

  ① 主要有:“四国联盟”的方案;非洲联盟的方案;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方案。

  ② 主要分歧

  ③ 分歧原因

  (5)联合国成立60周年

  2.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和平发展论、构建和谐世界

  (1)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适应当代世界主题的要求,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3)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5)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立足点

  (6)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7)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8)中国和平发展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内容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12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发表内容。

  (9)构建和谐世界

  ①提出背景

  ②具体内容

  ③实践途径

  ④国际政治经济意义

  ⑤在南北差距拉大、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强调文明冲突的国际社会,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0)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3.建立国际新秩序

  (1)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2)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内容

  (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①美、日、欧本质上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领导的、以西方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新秩序

  ②发展中国家主张改变自身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主张加强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③中国的观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及其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新安全观。

  (4)中美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

  (5)美国与日本、欧洲主张的比较

  (6)国际反恐对国际新秩序的影响

  (7)国际政治新秩序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相互关系

  4.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外交政策

  (1)美国

  ①美国全球战略目标始终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推行美国的“单边主义”。

  ②中美关系。战后中美关系经历了对抗、结盟反苏、遏制与反遏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几个演变过程。当前,中美关系经贸联系紧密,政治社会制度有分歧,但以对话为主。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基本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尽量避免对抗。中美关系重中之重是台湾问题。

  ③欧洲和美国的分歧。分歧主要来自战争还是和平;单极世界秩序还是多极世界秩序:要不要发挥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和指导作用;对南北合作和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上要不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等等。但是欧洲和美国在用西方价值观改造世界,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在对中东地区和独联体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方面又是完全一致的。

  (2)日本

  ①战后日本外交大体经历四个阶段:初期“追随外交”;5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外交”;70年代的“多变自主外交”;80年代以来的“政治大国外交”。

  ②日本“政治大国外交”的新发展。谋求建立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加强军事力量,与美国鉴定新的《防卫合作指针》;积极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前景。有利条件:经济大国;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与西方大国关系联系紧密;美日关系特殊。不利因素:日本对历史问题态度昧暧,与亚洲一些大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国内政治尚未走出调整期,经济停滞不前;美国的支持有限;国际国内因素决定日本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

  ④历史问题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中日关系的改善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三,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3)俄罗斯

  ①俄罗斯在独立之处一度实行亲西方政策。在从1993年之后开始调整“一边倒”外交政策,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主要目标是重新确立俄罗斯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②普京上台之后,更加强调“务实外交”,最大限度的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突出俄外交中的经济色彩,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力量,同时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4)欧盟

  ①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地位核和作用。

  欧盟宪法受到严重挫折的原因

  欧盟一体化一定可以在困难中调整,在曲折中前进。

  ②欧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与美国既合作又对抗;坚持“双赢”政策,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注重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努力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减少对外关系的阻力,同时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③积极发展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欧互补性

  5.伊拉克大选、伊朗核危机、中东和平问题及大国关系

  (1)伊拉克局势大选  

  (2)伊朗核危机

  伊朗的重要战略地位;伊朗核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异同;美国对伊朗强硬的原因;伊朗新政府采取强硬姿态的原因。

  (3)中东和平问题

  中东和平“路线图”;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沙龙单边行动计划;阿拉法特逝世后中东局面;

  (4)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中东政策及主张

  6.反对恐怖主义

  (1)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2)全球反恐是长期的曲折过程

  (3)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反恐中实施双重标准。

  (4)中国政府的反恐基本立场为: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绝不能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反恐不能搞扩大化;反恐要标本兼治,应着重根本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反恐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反恐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7.南北经济差距、文化差异、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与和谐世界

  (1)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① 表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南方国家外债增多等等。

  ② 原因: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列强推行老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从根本上说,是由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

  ③ 解决途径:

  (2)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的作用

  ① 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问题。

  ② 文化的国际政治作用。

  (3)构建和谐世界政策及其意义

  8.美国、欧盟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异同以及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政策

  (1)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

  (3)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政策: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加强区域合作,把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水平。中国也推行富邻外交政策,这一方面显示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表明中国国内的政治稳定。中国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中国为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发挥自身力量,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是构建和谐世界政策的积极实践者。

  9.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2)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6)全球问题的形成原因与解决全球问题的基本主张。

  (7)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排斥的一面。

  (8)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要性

  10. 区域经济集团化

  (1)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4)上海合作组织

  (5) 中亚战略地位

  (6)颜色革命及美欧外交政策

  11.南亚地震、“卡特里娜”、 禽流感疫情与马哲等学科的结合命题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世界普遍性原理、认识论

  12.中美欧纺织品贸易战与马哲、世经、邓论等学科综合命题

  中美外交、对立统一规律、“双赢”、产品结构调整

  《2006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考前重点预测》

  1.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

  (1)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和平、发展和合作。

  (2)制定“十一五”规划坚持的基本原则

  (3)“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7)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8)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

  (1)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抗日战争的意义

  (4)抗战过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新特点

  3.台湾问题

  (1)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意见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条件是“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和平统一的条件完全丧失。

  (3)4月至7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相继组团访问大陆。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与连战主席、宋楚瑜主席、郁慕明主席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

  (4)4月29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胡锦涛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第二,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第四,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进了解,融合亲情。

  4.《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2005年10月19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中国发展和进步的客观要求的表现。

  (3)中国人民今天享有着过去从未有过的全面、真实和充分的人权的表现。

  (4)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遵循的原则。

  5.人民币汇率改革

  (1)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进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3)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原则。

  6.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

  2005年9月14日上午九时,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开幕。胡锦涛出席了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讲话。

  (1)胡锦涛说,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促进普遍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出的几点建议。

  (2)9月1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维护安理会权威 加强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应该保证安理会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就此,我愿谈四点看法。第一,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安理会权威。第二,有效应对威胁,提高安理会效率。第三,体现民主原则,改进安理会决策。第四,重视非洲关切,加大安理会投入。

  (3)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就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出的建议有: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4)9月15日下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题为《坚持民主协商,推动改革进程》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四点看法。第一,要着眼大局,坚持原则。第二,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 第三,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第四,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7.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元首峰会

  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元首会晤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加强团结合作促进稳定发展》重要讲话。指出,当前,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当前,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全力加强安全合作。第二,扎实推动经济合作尽快取得实际成果。第三,深入开展人文合作

  会谈后,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关于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构想〉的决议》以及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地位等文件。

  8.朝核六方会谈与大国利益

  (1)第四轮六方会谈的成果与共识。

  2005年9月19日,朝、韩、美、中、日、俄六国在钓鱼台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包括轻水反应堆问题在内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2)朝美双方的主要分歧。完全弃核还是保留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先行弃核还是在一定条件下弃核;朝美双方根据协议条款谁先行动;朝美关系正常化是作为朝鲜弃核条件之一;在弃核条件中是否包括为朝鲜建设轻反应堆。焦点为在什么条件下实行朝鲜半岛无核化。

  (3)美、中、日、俄在朝鲜问题上的大国外交

  9.亚非峰会

  2005年4月22日至23日,亚非106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恢复万隆精神的活力:致力于建立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关于亚非国家合作行动纲领的部长联合声明》和《亚非领导人关于海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联合声明》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亚非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胡锦涛就构筑长期稳定、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出的建议有:政治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经济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安全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平等互信、对话协作的合作伙伴。

  10.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

  2004年11月29日至30日,第十次东盟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与会领导人在29上午的会议结束后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等文件,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两方面推进东盟一体化进程。

  为了缩小发展水平差距,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万象宣言》、《缅甸—老挝—越南发展三角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会上,东盟同韩国和俄罗斯分别签署了关于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

  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10+1)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会后,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全方位合作》的讲话。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双方要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

  11.伊拉克大选、伊朗核危机、中东和平问题及大国关系

  (1)伊拉克局势大选  

  (2)伊朗核危机

  伊朗的重要战略地位;伊朗核问题上欧盟与美国的异同;美国对伊朗强硬的原因;伊朗新政府采取强硬姿态的原因。

  (3)中东和平问题

  中东和平“路线图”;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沙龙单边行动计划;阿拉法特逝世后中东局面;

  (4)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中东政策及主张

  12.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10月16日,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与会代表在河北香河就“老龄化和移民问题”以及“发展理念创新(G20共识)”两大议题展开讨论。代表们审议并通过了《会议联合公报》和《20国集团关于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关于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声明》、《20国集团2005年改革议程》。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就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提出四项主张。

  13.第八届中欧峰会

  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2005年5日在北京举行。

  双方发表了《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和《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并签署了关于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空间开发、北京首都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文件。

  9月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会谈。温家宝对加强中英关系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发挥双边关系互动小组在规划、协调双边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化政治磋商。第二,积极推动各领域实质性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扩大贸易与投资,支持两国能源企业合作。第三,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14.重大事件

  2004年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北京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此次灾难使15万多人死亡。

  2005年1月9日,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号探测器顺利登陆土卫六,并获得大量珍贵数据。此后,“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发现”号航天飞机重返太空、“金星快车”发射升空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2005年1月16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2005年2月13日,伊拉克选举委员会当地时间正式宣布大选结果,什叶派宗教领袖西斯塔尼支持的政党联盟“伊拉克团结联盟”赢得了约48%的选票,居各参选党派或政治联盟之首。

  2005年3月16日,日本岛根县议会不顾韩国政府的多次警告,强行表决通过了“竹岛(韩国称独岛)之日”条例案,正式把2月22日定为“竹岛日”。此举引起韩国方面强烈抗议,韩日关系紧张。

  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发动政变,迫使总统阿卡耶夫与其家属离开吉尔吉斯斯坦赴国外。4月5日,阿卡耶夫正式辞去吉总统职务。

  2005年4月5日傍晚,中国总理温家宝同巴基斯坦的阿齐兹总理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4月6日,塔拉巴尼当选伊拉克新总统。

  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5年7月1日,中俄两国元首郑重签署了全面体现中俄双方对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7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5年7月6日,伦敦获得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2005年7月16日,在国民党主席选举中,马英九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中俄举行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联合军事演习。此次演习旨在深化中俄互信,增进彼此友谊,促进交流合作,提高两军应对新挑战、新威胁的能力。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不针对第三方,不涉及第三国利益,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005年10月1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非洲新战略”,为欧盟帮助该地区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提供一个行动框架。

  2005年,法国、荷兰公民公投否绝《欧盟宪法条约》.

  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