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职业咨询专家:填报志愿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04/25 17:58  新浪考试

  主持人:我们第一个讨论的话题是填报志愿要听谁的?听老师、专家、媒体、朋友?主要是学生作主,但前提是家长搜集一些资料做功课,给学生提供大的信息量,让他自己做结论,当然有条件还是听专家最合适。今天现场就有三位专家,就听听三位专家的建议。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应该去搜集哪些资料会更合适?

  孙虹钢:从我的角度来讲其实很简单,当孩子没想法时可以找一个专业机构,比如像职场网等很多这样的机构,请他们给你做一个测评,让他们给你一个建议,你去选就比较简单。孩子在选专业的时候往往是很感性的,凭自己的直觉,以为哪个好就哪个好,这时家长应该帮助他去做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匹配,就是你喜欢学的这个专业以后如何就业,比如有些孩子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我喜欢学计算机,那行,计算机这个专业以后就业前景如何?很复杂的,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像说学完计算机以后就可以去游戏公司,可以月薪几十万,可以上新浪网这样的公司,可以拿到股份和期权。不是这样,新浪网的门槛很高,而且计算机有软件、硬件、系统、网络,不同的部分。你要看你学的不同的这些专业,它直接能够使用于哪些职业和岗位,它作为背景能够适应哪些职业和岗位。孩子有这种兴趣,再继续分析,有一个喜欢文学的小孩,喜欢写字,喜欢读小说,喜欢讲故事,但是他又觉得计算机就业可能好,那你就要知道,他如果学很枯燥的计算机,出来去做网络工程师,有可能以后还会后悔的。但是你可以告诉他,没关系,你喜欢文学,但是现在又喜欢计算机,告诉你以后怎么办,你可以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该读小说读小说,该干什么干什么,以后可以用计算机的知识作为你的知识背景,来找一份比如传媒的工作,比如说电影公司或者是电视剧制作公司,或者是某个电视剧的剧组的编导,甚至是主持人的工作,那你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你做那些工作的时候派上用场,不一定学习计算机就做计算机的工作。这个意识通常是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是没有的。我去大学给学生做咨询,绝大多数学生讲的专业对口,专业对口以为就是我所学即所用,所见即所得。这是严重的一个错误。其实多数情况下,大学里所学的那些专业,所学的那些知识回来在使用的时候,绝大部分已经过时的,因为你从学校读到那本书的时候,知识在社会上已经更新了。但是你可以学到一种学习方法,可以把那种知识作为你的背景使用。假如你懂得能够把这种专业的课程,你学的专业当做背景来使用,你的就业前景能扩张一百倍,那就不一样了,这是家长和孩子要一起做的工作。要了解我现在喜欢的这个专业,都能在哪些岗位、哪些职业、哪些城市、哪些行业去用,还有能挣多少钱。

  主持人:这个是家长要搜集的资料。刘主任,家长去您那儿咨询都问的是什么问题?

  刘洋:实际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问的是多少分能上人民大学,我的这些分能不能上大学。

  主持人: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分上。

  刘洋:其实我个人非常同意孙老师说的这些观点,以我自身来说,我举我自己的例子,我是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学生,大家可能认为哲学系是比较冷门的一个专业。但哲学系实际上是人民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系,有50多个博士生导师,我们班是33个毕业生,但是当年报志愿的时候,可能真正对哲学感兴趣的只有6、7个学生,但这6、7个学生确实对哲学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他们以后也肯定成为中国未来哲学界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现在有在普林斯顿读博士,也有在北大、清华、我们学校读的博士。大学是一个素质教育,是教你怎么去学,怎么培养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能力,这是重要的,教你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像我们的同学本身具备了一个很好的哲学思维,就考取了新闻系的硕士、经济学院、商学院的硕士,整个发展前景以及现在初步发展的情况应该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所以,兴趣选择作为高中生填报志愿来说还是最重要的。但是兴趣选择也是有前提的,要看你的实际,看你的分数。中国大学有很多,各个大学开的专业有很多,全国共80个一级学科,人民大学也是招生专业很多,人民大学法学,你对法学感兴趣,人民大学有法学最好的,新闻学人民大学有排第一的,包括经济学科,人民大学都是最好的。看你的学习成绩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结合起来考虑专业填报。

  主持人:刘老师主张兴趣排在首位,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所学的专业。

  赵宇明:我同意刘老师的基本观点。因为事实上所有的老师和家长在为学生考虑填报志愿的时候,都把学习成绩、分数线当成了一个很硬的指标,我想这个应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刚才刘老师讲到学生自己的兴趣,我想这个是经常被忽视的或者是经常被打压的。同样,从职业规划专家的角度来讲,我们会关心为什么我们关心兴趣。因为兴趣第一个是最符合人的自己心里最本能的愿望,有兴趣的东西会投入,投入就会很持久,同样也具备了很强的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兴趣我们认为它表现了在这个方面上的持久力。第二同样除了兴趣之外,我们不能回避的是能力问题。事实上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分低能的情况很多,往往低能表现在哪儿呢?比如比较低的人际、比较低的沟通、比较低的影响力。同样另外一个比较低的可能是逻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很多的专业方向上,能否胜任这个专业的一些基础能力要求是在做职业规划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说你明明沟通很差,你明明影响力很差,偏要学工商类的管理,这样就有问题,因为工商类的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沟通、团队。同样的情况下,如果你的逻辑思维很好,虽然你沟通很差,你去学工程,也同样最终可能导致管理方向的工作内容。同样在很多时候,大学的教育是一些基础素质的教育、基础能力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可转换能力。这些能力其实在很多不同类型的职业和工作中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就像刚才刘主任说,很简单,你学哲学的,除了去当

公务员,除了去学经济、工商之外,学哲学的去做律师,具备很强的思辩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很强的方法论,做律师就很有条件。同样学法学的人,受过比较好的训练,在一些商业谈判,包括一些重大的项目客户关系等等这些方面,也都会有优势。

  主持人:刚才几位都谈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因素。其实《中国考试》和新浪也推出了一个大型的调查“填报志愿决定未来”,其中一条就是填报志愿时你会考虑哪些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选择的时候,兴趣、就业、收入排在第一位,家长也是把兴趣、就业、收入排在前几位,应该说填报志愿学生和家长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生那么大的分歧?学生觉得上了大学之后,觉得这不是我喜欢的,埋怨家长,家长说你看当初不听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孙虹钢:很简单,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对自己的兴趣并不是很了解,家长认为孩子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兴趣也不了解。问题是兴趣点在哪儿,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很多,如果你不用专业一点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有多少。我可能有30种、50种兴趣,哪种是我真正能够持久的兴趣,是不一样的。人的基本兴趣是能够发生变化的,但是哪些是我的基本兴趣,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学生、家长跑到大学里跑一圈看这个学校怎么样,那个学校怎么样,这种行为完全是多余、没用的,你看了这些好学校有什么用?其实学校的选择对孩子的未来只有一个意义:第一,就业的时候,你是五个职位一个学生,还是六个职位一个学生?像人大这样可能4、5个职位、5、6个职位一个学生,清华、北大都差不多,还有的学校是两个学生一个职位。第二,十年、二十年之后你的孩子所建立的人际圈子这个学校有点意义。其实几个一类学校,如北大、清华、北师大这些好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在某些行业中人有扎堆的现象,不是北大的学生跟清华、人大相比差异并不大。家长只要看你的孩子分数线差不多能上哪个学校就行。因为一般来将名校的就业率比普通学校的就业率高,只是一个职位选两个学生还是两个职位选一个学生的差别。

  小孩如果能去外地就别在北京,这是我的观点。因为离开家长有好处,天天在家长旁边会烦的,离开以后距离产生美,而且自立了。现在学生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自理,一个朋友来自浙江的企业招了很多大学生,到学校企业报到第一件事,就问“我们的宿舍有没有阿姨帮我们打扫,有没有人帮我们铺被子,有没有帮我们打扫卫生”把我的朋友气坏了,“你们回家找你妈吃奶去”。你都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都有选举权,还不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离开你妈?多好的机会!所以,不要看哪个学校,学校都差不多,能去外地去外地。

  主持人:兴趣应该有一个科学评判的标准,不是孩子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或者是家长认为他怎么样。

  孙虹钢:如果你愿意花一点钱找一个专业机构做一个心理测评是最好的,但市场上这种骗子很多,汗牛充栋、良莠不齐。第一,免费测评一定是不好的,或者是有问题的。第二,看提供测评的机构是什么样的机构,做了多久了。人民大学好几十年了,像哲学这个专业,一个系的博导赶上人家一个学校的,你看实力怎么样?你可以用一些很简单的方法做评估,不用自己瞎做评估,满大街都是卖资料的,粗糙的小作坊印刷出来的资料,这帮骗子就是挣一把就跑。家长与其这样花钱倒不如评估一下,找一个正经的机构去评测。

  主持人:但是因为学生可能是在成长期,兴趣可能发生转变,报的时候喜欢,但是到了学校就不喜欢。学校现在都是按类招生,可能给学生提供比较大的机会。

  刘洋:高中生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个方面不是很成熟,家长可能根据社会上各种潮流和各种趋势给孩子定这样的专业,这是很多学生在录取之后,专业兴趣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严重的不符。但是一些重点大学,像人民大学,现在有一系列的教学方面的措施在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我们招生的环节就是按大类招生,招生专业是60多个,但是在我们公布的招生简章上大家只能看到大概40个左右。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些专业我们是按类招生,比如工商管理类,你看到名称只能看到工商管理类,但是入学还要分财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等五个专业,虽然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但是方向应该是不一致的,学市场跟学市场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科基础课是一样的,专业的基础课是一样的,公共基础课是一样的,英语、数学教学是一样的。一二年级有一个宽口径、多渠道、多选择因材施教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他的成才应该是有好处的。三年级再根据他兴趣爱好还有一次选择更细专业的机会,这是招生环节的按类招生。

  现在很多大学也提出了转专业,这样也给盲目的考生和家长一次机会,人民大学拿出5%到10%的比例,大一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可以自动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我们要求各个专业都要拿出一定的比例接收转专业的学生。即使你转专业不行,还有辅修第二学士学位、第二专业的制度,你在本专业没有兴趣,适当的学,导师也鼓励你在其它专业再修一个专业,也是可以的。还有选修课,人民大学选修课非常多,你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这是几个很有特色的方面。

  主持人:这些特色固然很好,而且逐渐在国内的大学去铺开,给更多的学生以重新选择的机会,但它毕竟是一个弥补的措施。假设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前也能了解学生自己的能力、兴趣,结合自己的分数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比如《中国考试》五一做了一系列特别的节目,就是在填报志愿方面,抽取了在新浪做的大型调查当中最热门的6个职业给大家介绍,选手在我们的节目当中进行测评,根据他的实力、兴趣,给他进行专业填报的指导。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开始上节目之前觉得特别了解自己,我喜欢什么,我能做什么,但是一测就傻眼了。而傻眼的不仅仅是现场的学生,还有坐在观众席的家长。家长觉得我的孩子我生的、我养的,我一生把他养大,他喜欢什么、能干什么我能不知道吗?但事实上真不知道。所以,填报志愿时那种盲目感非常强。

  孙虹钢:咱们的节目还给人们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启发。第一,这个小孩喜欢的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喜欢的是什么职业,我们给他一个启发,想达到这个职业可以有很多渠道可以达到。比如喜欢传媒,想当记者,不是一定要到人大读新闻学院,读哲学当记者的很好,我有几个朋友学哲学现在很好,甚至当了主编,甚至读园林、工程都可以当记者。所以说,同样一个职业很多条路可以走。第二个启发,有些小孩自以为喜欢的东西,最后发现可能不是最适合他的。通过我们的节目,通过我们的一些测评,包括赵老师提供的一些方法,他发现了除了我自己现在以为我喜欢的这个专业以外,或者是这个职业以外,还有一些可能是同样很适合我的职业可以去选择。通过这两个启发,你喜欢的职业可以有很多条路可以达到。第二,你的兴趣、你适合的职业可能有很多种。这两个启发给了这些孩子和家长以后,他们在报志愿的时候,应该说这种理性的成分或者是选择的余地会更多一些,盲目性会更少一点。

  主持人:比如像我们在现场做的网络建筑设计师这个职业,当时就有的孩子认为我是学文科的,可能不能学这个专业,事实上有的职业是文理兼收,有的认为我不能实现我的职业理想,走不通这条路。这个节目我们打破了他的这种思路。

  刘洋:人民大学虽然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但大部分都是文理兼招的,学文学、法律理科生都可以填报,不是高中学的理科生就不可以填报,人民大学是非常欢迎的。而且数学好的人学经济学非常好,经济学学得好就是数学思维,经济学要学好的话要有一个数学的底子,所以非常欢迎理科生报人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

  孙虹钢:有些学生说搜索很热,几年后热不知道,姑且按照现在,搜索很热,学搜索有关的专业很热门。我们当时提一个建议,你学一个好学校的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现在是大冷门,很作学生都不愿意学,觉得学完以后找不着工作,好学校的图书馆的分也会相当低。但是告诉你你学一个好学校的图书馆专业,学会了分类方法,你加修一门计算机在大学里,你出来找一个搜索的工作太容易了。测评时有一个学生想学医,因为觉得做医生很好,可是他在跟人打交道这方面,在使用工具方面并不是很强项。而且发现他的思辩能力非常强。赵老师就给他一个建议,你除了学医以外还可以再尝试一下,你看你是不是也同时喜欢像法律这样的专业。小孩说是,我特别喜欢,只不过平常可能自己不觉得,你把他一点拨这个可能更好。这个孩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通过这么一个评估,以前只认为我可能喜欢学医,家长也认为学医好,当大夫好,以后收入稳定,也许你帮他发现了一个他更喜欢的一个职业。

  刘洋:说明家长和考生对学校课程的设置还是很盲目,比如图书馆学,人民大学的档案学院已经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可不纯粹只是档案的管理,这是严重的一个误区。“信息资源管理”现在才是一个新的概念。

  孙虹钢:分太高了,一般考不上。

  赵宇明: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都是家长为孩子填报志愿时一个重要的决策支持。刚才刘老师说的光靠家长自己去做一般性的搜集我觉得是不够的,必须有系统化的搜集。第二,对于孩子的特点,无论是能力上还是职业的兴趣、未来的兴趣,做一个比较结合化的度量,目前相应的工具也很多,广泛尝试一下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能提供一些比较准确的参考,而不是凭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想法。本来你的信息就不充分,然后对很多事情把握得不是很准确,以不充分的依据来做分析和决策,会造成专业不对口,或者是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不满意的愿意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