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工走到国资委书记:自考是一辈子的事情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5/10 10:52 《北京考试报》 |
张凤朝在井下看望矿工。摄影 许寿金 “喂,我在坐地铁呢,一会儿上来给您回电话。”怎么都没想到,跟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张凤朝头一回预约采访,头一句话就让人震撼。 他这个局级干部,在京城不算个小官儿了,平时出门还自己挤地铁? 随着采访的展开,记者的疑惑、不解被信任、敬佩所取代了。 张凤朝,这位在京西煤矿干了30年、1981年参加自学考试的我国第一代自考生,如今肩负北京市4000多家企业、7000多亿总资产管理监督重任的党委书记,用他走过的风雨人生,用他豪放又不失儒雅、亲和的气质,用他缜密创新的思维,告诉我们—— 生命中学习最重要。而自学考试能系统地学到知识,养成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提高身心修养,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毅力。 先送矿工考大学,他放弃了高考 张凤朝40岁前反复做着三个梦。第一梦是恢复高考了,可他数学课本还没看完呢,吓得出身冷汗。第二梦是见到了矿难中的同学,欲阴阳对话,却哽咽难言,醒后枕头湿了半边。第三梦是突然遇见毛泽东主席,激动之情难于名状。 似梦似醒,亦真亦幻,却实实在在透露着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追求,他的牵挂,他对矿工兄弟的一往情深,他对领袖人物的朴素感情。 上中小学时,他始终是好学生,成绩优等,“文革”打破了“大学梦”。1968年,他作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下了王平村煤矿,“打眼放炮,装渣铺道”,干岩石掘进的活儿。 可当上大学的机会真的降临时,这个富有激情的人,却主动放弃了机会。1977年,中断十余年的高考恢复了。时任王平村煤矿党总支副书记的张凤朝和许多年轻的矿工跃跃欲试。可当时的党委书记眼睛一瞪说:“都想走?” 是啊,谁不想走?简陋的罐笼,黝黑的巷道,漆黑的脸颊……只有一晃一晃的矿灯陪伴。谁不想脱离漫漫长夜,奔向温暖的白天,奔向雪白的房子,奔向光明的前程? 考还是留?选择一种机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人生。 张凤朝作出了抉择:留在煤矿。不只因党委书记瞪眼睛,也缘于他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他喜欢一首赞美诗:太阳是宇宙的矿工,矿工是人间的太阳。他从内心深处感到离开煤矿一线是一种歉疚。 高考那一天,张凤朝悄悄藏起了高考梦,组织矿工们到考场考试。他安排派车、送饭,他像现在的家长一样在矿区等候。 高考结果出来了,他送去参加高考的几十位矿工兄弟全部考上了。他感到欣慰、自豪和骄傲。他高高兴兴送他们迈进高等学府。他在京西煤乡一线、段、科、坑……直到局党委书记,在煤矿奋斗了三十年。可上大学始终让他魂牵梦萦…… 条条大道通大学,他选择了自考 1980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创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市、区、县自考办相继成立。当时,已调到矿务局党校的张凤朝从报纸上看到了消息,从广播里听到了喜讯。藏在心底的大学梦被唤醒了。 1981年春,张凤朝与时维分别任党校教研室正副主任,同在一个办公室。他俩相互勉励:“考!一次不合格,下次再考。不管三年五载,一定坚持下来。” 他毫不犹豫报考了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工作需要的专业。对于自考,他有信心,感兴趣。第一次报考就直接奔本科。但抽出时间太难了,忙啊!当时,他已33岁,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又是更高一级的基层干部。家事、公事千头万绪,忙了一天,晚上读书累得够戗,常常没看完预定的内容就睡着了。 他干脆闻鸡起舞,起早自学。考前两个月,几乎每天清晨4时半,张凤朝房间的灯光就会最先亮起。他起身披上衣服,坐在被窝里台灯下看书。桌上,堆着一本本教材,他在书上圈圈点点。女儿说,爸爸在家的日子,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爸爸伏案读书的背影。家里的电视机每周只开一次,那就是周六夜晚。全家人都伴着书香过日子。 第一科考哲学,时间太紧,指定教材没看完,看过的部分也糙得很。临考前,张凤朝患重感冒,持续高烧一个星期。他睡在床上,稍一清醒就拿起枕边的书看上一段。考试那天,烧退了,但人已软了,他还是支撑着进城赴考。这门课,他考了79分,过了。这得益于平时爱读书的习惯。他本科专科花插着考,4年后,他考过了十一二门,基本都一次通过。到1984年上半年,70学分的大专拿够了。最难的是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一块考。结果,没过关。 考务更重了,他工作更忙了,加上教材与命题分离,他拿了115学分后(本科需130学分)停止了自考,攻读了党校研究生。 但自学考试对他的影响却是一辈子的。只要一有空儿,他就读书。家里最老的家具是书柜,最新购置的也是书柜,个个满满当当。床头、桌上到处是书,连卫生间也不例外,就为看着方便。茶余饭后自不必说,就是吃饭的时候,也往往一手拿筷子,一手拿书报,顾不上夹菜。遇到精彩段落还会抬起头来跟老伴韩淑云和两个女儿说说,读书的快乐与亲人分享。有时,老伴和孩子会嗔怪地说他平时总不回家,回家就离不开书,书比她们都亲。 他常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但那看似不经意的浏览中有着日积月累的积淀。同事说,他讲话不用别人代笔,也往往没有讲稿,拉个提纲就说,却是入情入理,妙趣横生,大家都很爱听。北京市区县局领导的调研报告和党课,他都获得过一等奖。报纸、电视台大炒了两年弄不清的延庆山区石室之谜,就是他在翻《水经注》时无意中发现了来头,谈笑中写了一篇文章,揭示了石室建造的年代、功能,被《北京日报》刊登。 他说:“我参加工作后的系统学习还是在自考阶段。自考,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很好的学习经历,也确实学到了知识。”在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型领导问他:“您是学规划的?”北京银行的同志反映他讲的是内行话。他总诚恳地说,我是挖煤的出身。他从内心认为,这仰仗自学的兴趣、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