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时事政治专题 > 正文

2006年高考时政热点备考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05/16 15:14  《高校招生》

  二、2006年时政热点备考启示

  1.明确热点,把握本质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关注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解决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教学杂志的
热点专题中都有反映。通过对以上渠道信息的分析和把握,注意2006高考政治复习的相关热点(参见下页表格)。特别说明:明确热点并不是为了猜题押宝,也不是要去死记硬背大量的热点材料,而是要学会灵活掌握。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所提供的热点材料可能是大家平时复习考试中遇到过的,但具体情境的创设、材料的组织方式、设问的方式、参考答案的组织方式是我们不可能猜到的。如果仅仅拿平时练习过的题目和答案去机械地套高考题,不对题目本身作具体分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明确时政热点,一方面对热点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材料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把握,避免陌生感。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热点问题的本质,从整体上把握热点,搞清楚各个热点的内在关系。如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各个热点专题也都贯穿着这一主线;

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是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有些同学经常觉得高考考查的热点与平时复习准备的大量热点之间不相符合,很多热点都没有考到,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对热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其实在高考中,很多题目往往同时是几个热点的载体,如对“三农”问题的考查何尝不是体现了和谐社会,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呢?这样来理解热点问题,同学们在复习中才能避免为了热点而复习热点的现象。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如今,高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学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要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夯实基础,方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再新颖的题目也需要靠掌握基础知识来解决。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链接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和学科精神。

  3.提高审题答题能力

  实践证明,思维能力对同学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学在学习时基本知识的背诵和记忆积累很丰富,却难以在面对问题时准确把握知识,在答题时或答非所问,或难以做到完整、有层次,这大多是由于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水平不高造成的。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考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笔头表达体现的,考生的各种能力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审题和答题能力上。因此,同学们要加强自身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题目反复训练对试题的分析、理解、构思、作答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潜在能力能够得到顺畅的外现。

  那么,如何提高审题和答题能力呢?

  一是平时多培养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要重视设问的关键字词,在读题审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材料中发现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运用有效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注意通过数据、图表等信息把握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应用所学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分析,答案的组织要根据材料和设问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好历年的高考试题,将高考试题作为一个标杆,切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答案要点的文字组织和书面表达方面,要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避免口头语言。表述要注意层次性和逻辑性,将要表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分清层次、逻辑顺畅地表达出来。尽量列出答案要点的提纲,答题时做到序号化、段落化,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的分层不清、逻辑混乱。

[上一页] [1] [2]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