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高考作文坊 > 正文

2004年高考作文试题评析讲座(话题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05/19 15:30  人大附中网校

  主讲教师:沈献章

  知识要点:

  分析2004年全国高考卷作文试题。

  探索近五年话题作文发展的轨迹。

  基本内容讲解: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为全国部分省出了四套高考语文试题,其中四道作文题都是关系型话题作文:

  甲、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乙、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赛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丙、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丁、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说明?”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

  请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高考话题作文回顾

  全国高考作文的话题形式问世以来,已经经历五年了。探索五年话题作文的轨迹,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几个阶段。

  例子分析:

  1999年的话题作文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突出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考生可以大胆想象,内容上不拘一格,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任其自由地翱翔;写法上百花齐放,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描写,也可以写虚幻,可以写联想。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由于范围太宽泛,几乎没有限制,考生天马行空,自由驰骋,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没有明显的界限。

  2000年的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涉及的范围可以是任何领域,无所不包,生活、思想、观念一些大的话题可以写;争辩、求异、独见,一些学习中的事情也可以写。从文体看,2000年第一次取消了“除诗歌外不限”的说法。总的感觉是:开放有余,限制不足。

  2001年的话题作文是“诚信”。与2000年的话题作文相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立意基本是确定的,而2001年明确要求“立意自定”,这就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思想”的空间,但也决不是可以任意立意,立意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另外,“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此点是在2000年基础上加的限制。这一要求既在写法上放手又划定了内容的范围。2001年话题作文的特点是:既有开放,又有限制。

  2002年的话题作文是“心灵的选择”。话题画出了作文内容的范围,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考生的作文仅仅进入话题范围的外圈是不够的,因为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2002年的话题作文限制比往年多了一些,但是文体仍然是不限制的,是自选的。

  2003年的话题作文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话题有一定陌生度,取材范围也有所限制。与过去几年的话题形式比较,2003年的话题作文在语言形式上既不同于1999年的一个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也不同于2000年的一个判断(《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既不同于2001年的一个概念(《诚信》),也不同于2002年的一个偏正短语(《心灵的选择》),它是一个并列短语,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由于材料蕴含哲理,注重考查认知方法,立意上又多了一些限制,客观上落笔成文的难度增加了。

  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中作文话题的语言形式与2003年的基本相同(都是并列短语),但今年的四个作文话题内在关系的体现比“感情与认知”的内在关系的表达要明朗得多。所以话题中包含的哲理性认知难度要低于去年的话题,这也正是再次利用寓言、故事提炼话题时吸取以往经验的结果。这样引至审题,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面对话题迅速展开联想,进入实质性的写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题失误,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的匠心独运。严格地说近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像一个作文题,只是一个话题的范围,考生不能直接把这个话题当作题目搬上去,也不能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章套上去,考查的是考生临场发挥的真本领。考生没有比较丰厚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是难以写出精彩的文章的。我认为,这正是今年话题作文的成功之处。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

  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

  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验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也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使考生才华尽显,个性张扬。何处限定?哪里开放?怎样才能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是高考命题专家煞费苦心的事。高考作文,应该展现的是考生在某种限制下尽情飞扬的思维、情感、才华与个性。为保证国家级大考的公平、公正,减少乃至杜绝宿构、套写、抄袭,除加强思想教育、评分控制之外(这些都是有限的),命题本身开放与限制的最佳契合就是最好的保证。从这个意义而言,近两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话题式作文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开放的作文考查方式,话题式作文也给材料,但材料只提供一个话题,这个话题的作用是引发、开启考生的想象和思考,考生行文中对这个话题材料可以引用也可以不引用。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上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但是,话题式作文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示了方向;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突出的一个就是抄袭和套写。前几年的话题作文,或话题过于宽泛,或要求过于宽松,大多限制较少,客观上造成了胡编乱造、矫情造作之风的愈演愈烈,语文教学圈内圈外早已非议众多。如何对付宿构、套写和抄袭之作?如何区分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一面是必须坚持开放、鼓励创新不动摇,一面是必须拉开得分差距、增强试题的区分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3年高考,“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关系性的话题出现了。经过去年的投石问路,今年全国卷的四个作文题均以关系型出现,这既是一种延续,也是对关系型话题作文更深入的探索。近两年关系型的话题作文题变得有点陌生和复杂,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考查力度加大了,增加了选材的限制性,依赖宿构套写的可能性缩小了,有效地防止了押题、猜题、仿作、宿构、套写甚至抄袭等不正之风的蔓延,更好地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作文命题的变化反映了命题人审慎、严肃的求实态度。

  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辨

  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前几年,高考作文十分强调道德说教、时代特点、社会热点。而近两年全国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材料蕴含哲理,行文注重思辨,话题既富有哲理性,又贴近现实生活,有利于考生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感情”与“理智”的辩证关系。“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强调的是情感要服从理性,情感要受理性的指导。但是,在认知、判断事物过程中,情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感情是认知事物必要的却又不绝对的条件,“感情”与“理智”缺一不可。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立论时不能片面,绝对,要辩证思考和说理。相信自己是对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是对的,关键是两者之间的联系、沟通、用事实说话。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以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思想成熟的情况下应该相信自己,而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对启发学生思维的多角度思考及个性化表达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不仅话题本身体现了较强的思辩性,而且所给的四句名人名言、谚语也具有鲜明的哲理内涵,如:“走路与问路”“相信与怀疑”均体现了这一点。

  唐太宗是自信的,他之所以拥有唐的强大,就是因为常听取别人的意见,魏征的谏言之路畅通无阻;《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一个佐证,齐王门前由门可罗雀变成了门庭若市,则是齐王听取了邹忌的意见。此所谓兼听则明。若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也有翻船失马的事例。马谡失街亭,就是因为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等大将的劝阻,而去山上安营扎寨,于是痛失街亭,诸葛亮扼腕痛惜之也。当然,也有偏听偏信,给一个国家、民族,给一个单位、企业造成重大失误的事例。文化大革命固然有其多种原因,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谗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以使国家造成巨大失误。“相信自己”是一个方面,“兼听则明”也是一个方面,两者的统一则会达到极致。如果光侧重“自信”则有失偏颇,这也是关系类话题容易偏题的原因之一。

  “遭受挫折和放大痛苦”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话题的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遭受挫折”是前提,“放大痛苦”是重点;“遭遇挫折”是经历,“放大痛苦”是态度,二者构成某种关系,考生必须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话题的引导文字里“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由此可见:前者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后者是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考生只要关注到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以及话题引导的倾向,就能选好话题立意的角度。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个话题,实质上是针对当前有不少人经不起“挫折”而引发的。人生的经历中肯定有挫折与痛苦,怎么去面对呢?是直面人生,化解痛苦,还是夸大挫折,无法摆脱呢?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都含有“失”字,是痛苦,“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但如果不从正面去看,而一味夸大,则会抱憾终身,一蹶不振。还是看一看那些迎着挫折,化解挫折,视挫折为“财富”的人们吧!史铁生现在还在透析,但他的文笔却毫不枯竭,在病榻上始终在写作,他也是在挫折面前徘徊了多年,找到的文学殿堂。张海迪,高位截瘫,她不痛苦吗?但当人们见到她的每时每刻,她都是以微笑面对每一个人。她的微笑永远灿烂,她在微笑中完成了三部

长篇小说。有人曾说她活不过30岁,但她现在已40岁开外。当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因考试失利而寻死觅活时,当我们看到有些青年人因为恋爱受到伤害而离家出走时,当我们看到因一点小矛盾而致人性命时,我们怎能不担心这些人今后将怎样面对更大的失败与挫折呢?每一个人的挫折只是小挫折,李白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只有站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有副对联写得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感情体验”与“思维方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以一个积极的、乐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它和人的思维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思维方式决定着幸福观”。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从另一个角度看,“幸福”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主要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或事业的成功,并且不断地追求和提高,即“幸福决定着思维方式”。要从自立自强发展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那样一味自我麻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不足常乐”。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从材料的提示、思维的方法以及哲学家的分析上看,应强调“看到别人”。但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如:可以说,“既看到自己也不忽视别人”;也可以说,“看到自己的智者绝不会看不到别人”;还可以说,“能看到别人的人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若能把握好上述关系,准确理解话题,选准立意,文章就能写得深刻。应该说这一话题为考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选拔的意味比较浓。

  小结:

  今年全国高考的四道作文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提高自己的理论与认识水平上下功夫,导向是正确的。它发扬了我国作文命题以哲理入题的传统,意味着辩证思维作文的回归。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