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2006年高考作文速递 > 正文

17道高考作文题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06/09 16:13  新华网

  聚焦高考第一天,攫取人们眼球的就是那17篇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相当于科举时代举子们应试的“三篇文章”,直接体现考生们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反映考生观察和认知社会的能力,检验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这届考生的作文水平如何不得而知,从三张“国卷”和十四张“地方卷”的作文题目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一、人性化。高扬人性、抒发平民情感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天津的《愿
景》、上海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安徽的《读》、辽宁的《肩膀》均属此类。让考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掏出“心窝话”,契合当今社会个性舒展的主调。特别是上海作文,考生思绪展延的空间很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幽情婉转的美文。文章的教化功能不是唯一,能在高考中发现声情并茂的美文也算是社会的开放和宽容。

  二、通俗化。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平民生活百态的内容进入高考作文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如全国卷二反映的是当前社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社会现实;湖南高职作文要求写一封“应聘‘人才交流中心’的求职信”则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江西的“雨燕减肥”虽然“减肥”隐含深意,但流行词汇也从侧面反映百姓生活。笔者揣度,有很多考生可能据此写出另类减肥的文章。

  三、现代化。北京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意境深远,要求考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抉择出代表北京的符号。怎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传统都市应对现代化的最大困局。而福建的《戈多来了》则需考生在短时间内颠覆《等待戈多》的原意。考生没有一点文学史常识和后现代主义的情绪是写不好这篇作文的。

  四、哲理化。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将之抽象并哲理化是历年高考作文常态,但今年这类作文还是有所突破。一是要求考生的逆向思维,如江苏的“人与路”,将鲁迅和“有人说”并列,要求考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全国卷一的寓言、湖南的“谈意气”、四川的“问”、重庆的“走与停”亦属此类。二是要求考生具备足够的历史、语言和文学常识,考核其文化理解力。浙江考卷从《列子》到歌德,从《吕氏春秋》到医学专家,古今中外,信息繁杂。要求考生写出“生有所息 生无所息”的800字文章,实在不是易事。山东的“材料诗”,广东的“雕刻”也都是看着容易写起来难。

  总之,今年高考作文丰富多彩,和现实联系紧密当是其一大亮色。相较于当年全国统一的一道题,如今十七道题目已经证明了社会的多元和进步。唯一不足的当是所有作文题目都拒绝诗歌体裁,有点武断。毕竟,诗也可以言志。(作者:张敬伟)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