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建房第一人于凌罡:6年自学使我改变命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20 10:57 南方人物周刊 | |||||||||
合作建房第一人于凌罡:自学教我思考如何改善环境 地产巨头已经拥有过度的话语权,但是,你不能在赚着穷人的钱的时候,还去侮辱穷人。这是一种侮辱,不仅仅是嘲笑 蓝城公司的办公条件非常简陋,电脑、打印机等基本设施还是有的。雇员2个,大乌龟1只。老板1个,就是于凌罡。
在于凌罡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那只大乌龟就在地上爬来爬去,身后留下一道污迹,于凌罡就弯下腰来,边用纸擦掉污迹,边回答记者的问题。 自从于凌罡倡导合作建房以来,这几年的发展趋势似乎正暗示于凌罡也像一只大乌龟,一直努力地四平八稳地悠闲地向前爬着。 传说中的那场“龟兔赛跑”赛事中,执着的乌龟终于最先撞线获胜,现实中的“罡房赛跑”,最终谁胜谁负还是未知数。 好在于凌罡自小就有一套学习之道,他提出来合作建房,仅仅是他赛跑的第一步,他更大的野心或者理想还在于他头脑中的“蓝城”。 冯仑侮辱穷人不厚道 在北京北四环路附近,有一栋普通的住宅楼,楼里有套房是于凌罡的家,也是他的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注册地。 于凌罡现在的生活很悠闲,日常“主要事务”就是拿着合作建房的资料去跟人讲“故事”,还经常出去旅游和锻炼身体,“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合作建房和做一些研究”。 你最近不是老去给人讲课吗?于凌罡说,“我自己没话语权,人家赐予我话语权的时候我就接受,人应该对社会心存感恩。” 这个对社会心存感恩的于凌罡已经走出了早期倡导合作建房的困难期,正用咨询公司的形式平稳地操作着他所希望的合作建房模式。 因为于凌罡自己一直有房子住,他既不需要还贷,生活质量也没下降,所以 “我侥幸不是房奴”,只是早期也想过买房子,也许差点就成了“房奴”。如今,这个没做“房奴”的于凌罡,在遍地“房奴”的时候,却做了“合作建房第一人”。 目前在北京参与合作建房的大概有300到500人的不确定规模,这些人可能是看到了做“房奴”的下场,对于凌罡倡导的合作建房的兴趣就比较浓厚。在采访中,于凌罡要不时接电话回答老会员或新感兴趣者的咨询。 这些年潜心研究房地产的于凌罡说,“房奴”是个新词,出现“房奴”最表面的原因自然是房价过高。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房价应该在3900元/平方米,但是现在好多都在7000多元/平方米。超过的部分就是泡沫了,而城市规划失误浪费土地、房产商不当得利、金融机构监管不力、拆迁处置不当等大概是产生泡沫的原因。 对万通冯仑的“房奴活该”之说,于凌罡“对这条新闻只有一个看法,开发商拥有过度的话语权,公众的正义感不足。你不能在赚着穷人的钱的时候,还去侮辱穷人。这是一种侮辱,不仅仅是嘲笑。包括潘石屹、任志强,他们都存在同样的行为。” 于凌罡说,它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他赚到了钱应该好好地过日子,但是他已经肆无忌惮到可以随意侮辱人,法律不会制裁他,市场也不会制裁他,因为存在某些不当的利益同盟。他们在遭到老百姓痛骂的时候依然无事,依然活得很好。社会缺少一种让老百姓团结起来的机制,老百姓没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神秘岛》里学做人 因为很早就意识到必须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于凌罡说他在1988年上高一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轨道交通。 促使他做这方面研究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母亲因为车祸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于是他就幻想日后的城市交通多用安全的轨道交通,不用汽车,这种想法后来贯穿到他的“蓝城模式”里。 那年他正在一所职业中学上学,他觉得如果自己不做点别的研究,那一辈子就是一个服务员了,他不甘心这样能看得见的前途。在1988年,北京的公共交通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很多人在路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上学和上班的时间,于凌罡也身陷这种困境之中。这些也是促使他研究轨道交通的理由之一。 一个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青少年就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蓝城之旅”。 高中毕业后,于凌罡曾在北京友谊饭店做过迎来送往的门童。自然他不甘心老是这样,就经常去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看书学习,一去就是6年。于凌罡说,这6年对他的改变非常大,知识结构变化了,学会了很多思考问题的方法,以至于后来自考时很容易就通过了。 自觉的阅读无疑帮助了于凌罡,他说他身上具备的一点特性很重要,就是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去改变,研究轨道交通就是改变的途径之一。这些跟他读的书很有关系,他从凡尔纳等人的小说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至今都记得《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诸多情节,他说在神秘岛上的那些人以及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都是善于改变现实困境的人。 通过读这些书,于凌罡明白的道理还有,“人生活在社会上,第一,他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所以我去不停地学习。第二,要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是去默默地接受,如鲁滨逊在荒岛上建了几处房子,神秘岛上的人充分合作等,都是寻求改善的方式。而且他们都在更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这很重要。” 我的梦想叫“蓝城” 在于凌罡自己的设想中,能更高效率地利用资源的城市模式就是他念念不忘的“蓝城模式”,几乎达到言必称“蓝城”的地步。 尽管于凌罡的蓝城还在设想阶段,对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还很遥远,但是“蓝城”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于凌罡自己的生活方式。 几年前,于凌罡在网上用“蓝城木鱼”的名字发了一篇关于合作建房的文章,引起那些不愿做“房奴”人的浓厚兴趣,于凌罡也逐渐广为人知,他就离开工作的联想集团,专门研究寄托了自己理想的合作建房模式和 “蓝城模式”。于凌罡的生活道路从此改变。 由于工作时间早,已经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于凌罡现在能生活得很悠闲,一边做多种研究,一边推进合作建房,一边享受生活。他说,“人一辈子不该累。最开始是身体的发育,然后是知识的发育,再就是财富的培育,最后是为理想奋斗。我1990年就开始工作,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我可以旅游,比较悠闲。还不忘锻炼身体,身体好,心态好,在研究问题时,就能很轻松地去做。” 他现在有充分的时间推广自己的“蓝城模式”。于凌罡他们的宣传资料称,蓝城是什么?蓝城是一种“由一条地铁连接若干个居住区与功能区组成的线形城市”。 当前国人还是居住在落后的乡村和网状环形交通结构的城市,而这两种传统的居住模式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乡村虽然安逸宁静,但往往伴随着赚钱难、教育难、就医难等贫穷和落后问题。城市则在繁华的背后有着交通堵塞的不治之症以及污染、高消耗等弊端。可以说,这两种传统的居住模式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于凌罡希望自己设计和倡导的“新城”方案——“蓝城”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运用。据称,有些政府官员曾经表示了兴趣。但是在更多的人看来,于凌罡的“蓝城”还是一种“乌托邦”。于凌罡自己倒不这样认为,他依然拿着文件包,四处会客,喋喋不休地跟人讲他关于“蓝城”的故事和未来。 他对“蓝城”的推广还是比较谨慎,合作建房只是他推广“蓝城”的第一步。如今第一步就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瓶颈暂时还很难突破,但是在房价高涨的状况下,对合作建房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被冯仑们嘲笑的“房奴”已经成为这些人的“教训”。 这对于凌罡来说是好事情,有人建议他把合作建房当作赢利模式,他没采纳。自从他推出合作建房以来,也曾经遭到一些房产商或明或暗的反对和抵制,于凌罡说,“我也不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他有自己的立身之道,别人也奈何不了他。 于凌罡总强调,合作建房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建立“蓝城”才是他的目标所在。房子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概念了,现在的房子牵涉到很多方面,属于“房事”,比如交通、气、电等,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而他的“蓝城”如果实施,可能就会避免很多不和谐的地方。 蓝色代表科技、代表海洋、代表和谐和安详,这也是于凌罡对“房事”的希望,所以在自己理想的葫芦上贴上了“蓝城”的标签。 最近读了不少历史书的于凌罡说,历史实际上不理人物的大小,而是对作为的大小情有独钟。于凌罡那种大作为的想法总是没有散去。 于凌罡,1973年5月9日出生于山西祁县,1981年随父定居北京。高中毕业后,做过宾馆服务员、保安员等。后参加自学考试,获得计算机专科学历,进入IT领域,并在用友、联想等企业任职。 2003年12月1日,于凌罡在网上发帖倡导“合作建房”,应者众多,成为北京倡导合作建房第一人。2004年12月18日,于凌罡正式发起“合作建房”,把它定义为住房人为争取 “配套收益权、物业自主权、成本价住房”三项基本权利,以“政府规划管理、住房人出资、专业公司建设、金融机构监管”为特征的新开发模式。希望通过合作建房取得住房的参与人,为共同抵制开发商的暴利团结起来,自己当开发商。一群参与者已于2005年4月4日共同成立了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聘请专业的服务人员和机构,打理合作建房事宜,并推广“蓝城模式”。 参加者要履行填写参加申请表、签署相关保密协议、交500元会费等义务。目前,于凌罡领导的合作建房还处在挖空心思的拿地阶段,距实质性的开发建房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本刊记者 陈东 发自北京)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自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