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考 > 正文

高考大反思:语文试题到底想要考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7 12:12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记者 叶琦/文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经消散,我省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重点本科的录取工作。对于考生来说,人生的一场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夏日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但高考,始终是一个说不清、道不尽的话题,仍将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

  语文权威看不懂高考题 考生做题做到心理障碍

  上周,在一场名为“语文学科高考三年自行命题总结与反思”的研讨会上,一位知名学者说,他将今年本省高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客观选择题,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四遍,结果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题目,就更别提该怎么找出正确答案了。作为省内高校语文教学的权威人士,竟然答不出高考语文试题,是这位学者太笨,还是考题钻牛角尖?事后,这位学者请教了一位对高考试题颇有研究的人士,得到的指点是:做高考试题,你就应该注意每个答案之间非常细微的差别!

  一位学者还说,每年都有学生给他写信诉苦,说自己成天做这种高考题目都得心理障碍了,要强迫自己做大量的练习才能适应考试,高考结束之后才能脱离苦海,而且越是有才智的学生,越是高考考不好。

  无怪乎,去年江苏省有一位考生公然在高考试卷上写了六个大字:没意思,不做了。今年又有一位河南省考生蒋多多在高考时,除在考卷上宣泄对高考制度的不满,还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所有试卷用双色笔来作答。她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各科成绩为零,以引起社会重视,因为蒋多多没有按照父母的设计去努力准备高考,而是痴迷于自己的小说世界,《天凉好个秋》、《魂断北京城》、《睡美人复仇记》等,两年时间,多多写出了100多万字的小说,但她厌恶学习……

  高考语文试题的四大弊病 高度紧张的考生难出水平

  据说,每年高考出题时,命题组都要智斗那些热衷于猜题的投机者:“我偏不让你猜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考命题研究者一语中的,深刻揭示了当前高考语基试题的弊病:第一弊病是知识题脱离课本,在古今典籍的汪洋大海中寻觅考题。这使得学生无兴趣学课本,老师不认真讲课本,都一味地揣测命题者的选题范围和思路,押宝式地搞“迁移训练”,命题“指挥棒”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第二弊病是文字阅读量越来越大,几篇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一遍就得几十分钟,这导致考生来不及思考,只能“即兴”回答,所谓的“能力考查”也成了一句空话。第三个弊病是,语文考试是讲求“贯通”和“灵气”的考试,然而,为了在现代文阅读中引出得分点,命题者往往弄出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了把考生的思路引向局部,命题者只好在考卷上标出许多“记号”,这是在“弯弯绕”,搞“脑筋急转弯”游戏。第四个弊病是,作为考生语文综合素质最直接显示的高考作文,还不占据重点考查的分量,留给考生作文的时间太少了。其实有些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如标点的使用、错别字和病句改正、成语理解、模仿造句等,根本不必单列出来考试,只要看一看考生的作文就成了,但是出卷时还是要单独出题,显得多余。

  这位专家说,他自己也曾试着做过几回“选择题”,结果不是看不明白题目,就是几乎全都选错了。他还曾经下过一次“水”,写了一篇平平常常的“高考作文”,结果竟花了一个半小时。他因此感叹:“面对这样的试题,高度紧张的考生能真正考出自己的水平来吗?”

  亦步亦趋,难有大胆创新 只有两地作文提至70分

  2000年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进行自行命题。如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的资格,福建省也是其中之一。去年本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主要体现为机改的语基题从2004年的43分,减为24分,写作增加到70分,分数接近全卷的一半。这一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可是,纵观命题思路,各省市仍然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大胆的创新,今年全国仍然只有上海与福建省,将高考作文提高到70分,没有第三个省份大胆跟进。从语基题部分来看,试卷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例如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全篇充斥着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一位命题研究专家说道,高考作为指挥棒,命题要符合三大原则:要有利于答题,体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要有利于具有不同的素质和积累的学生的最佳发挥;要有利于引导语文写作教学,促成学生个性化、素养化的发展。但面对如今的高考试题,不知道命题者们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道阅读理解的选择题,一个孩子从进入高中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么?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那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么?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

 [1] [2] [3]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