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正文

三代人的文理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8 10:36  钱江晚报

  曾经,他们这样选择……

  三代人的文理选择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高中生面临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你必须二选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其实中国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与生俱来。上个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学生学两年便进入社会。或者因成分好,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从那时起,中国的文理分科差不多已有30年历史。

  单纯从录取人数看,由于大学理工科招生数量大等原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直沿袭至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择文、择理,在不同的阶段又有着微妙的变化。

  除了理科,我无可选择

  讲述人:尚先生,杭州某中学老师

  选择:理科

  时间:1978年

  当我考上数学系时,很多高中老师都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我更适合读文科。

  是的,我喜欢文科,喜欢看书,喜欢

唐诗宋词。但我无可选择,因为那个年代,我们学校没有文科班。

  记得那时中学学制是4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各科成绩都不错,相对更喜欢文科。可临到分班时,却没有文科班,因为选择读文科的人居然凑不成一个班!只能给要读文科的学生找个老师以“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学习。我一看这样,只能选择理科了。

  其实有很多人喜欢文科,却不敢选文科。那时候大学少,专业也少。在不少人眼里,而学了理科,有门技术在手,老老实实干活吃饭总行吧?

  当然,读理科,我也并不后悔。理科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但我也一直在“读”文科,大学里,从《静静的顿河》、《变形记》到唐诗宋词、五四文学,我都没有放过,兴趣所在,动力所在。这点我一直很自豪,我的文学修养绝不逊于一般的文科生。

  作为教师,我发现现在选文科的学生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喜欢文科的,一种是理科有“跷脚”科目,只能读文科的。其实很多理科生同时也是文科的优秀生。以我看来,今后文理必然逐步走向兼容。

  半分钟选定文理

  讲述人:沈小姐,杭州某事业单位文员

  选择:文科

  时间:1988年

  那时候读文科的人多吗?我不知道。

  那时候读文科找工作容易吗?我不知道。

  我选择读文科的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历史和地理。

  那时我刚考入杭二中,一进高中就要分文理班。学校好像也没开什么家长会,就给每人发了个小条子,填好交上来就完事了。我爸爸妈妈啥也没说,随我自己选。他们甚至认为,读个中专也不错了。所以读文科还是读理科,不过是转念之间的事,以时间计算,不超过半分钟吧。

  最后分班的结果,2个文科班,4个理科班。

  后来我知道,就在我读高中的那几年,虽然理科依然热门,但读文科的人也悄悄多起来。因为那时文科设置的专业开始多起来,新闻、法律、外贸……而且这些专业的就业似乎都不错,比一些纯粹在企业厂矿工作的人赚钱多。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知道,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不过在大学尚未大规模扩招前,好像找工作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当就业不成为一种压力时,读文科还是读理科,几近于一种自然选择,功利的因素更小,兴趣的成分更多。

  下岗,下岗,都是理科惹的祸?

  讲述人:詹小姐,杭州某企业部门经理

  选择:文科

  时间:1996年

  如果一切依照我自己的意愿,我想我应该读的是历史系,或说是考古系。现在正行走于大沙漠中追踪遗迹,或埋首于故纸堆中寻找史前的文明。至今我依然对此充满了狂热。

  但考大学前,父亲冷静而现实地告诉我,这可以是兴趣,却不可以是专业,因为那会没饭吃。

  读文还是读理,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提前选择一个专业,于是家长才变得异常紧张。

  1996年,从城市开始的“下岗”之风蔓延到我们的小镇上。原本风风光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突然之间说倒就倒了,企业的工程师——有些老大学生,包括

清华大学毕业的——也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甚至沦落到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打工。而同年代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文科毕业生却似乎“高枕无忧”。于是家人就认为读文科更好。老外婆甚至搬出“文官动动笔,武官打脱力”的话,认为学理工科的干得太辛苦,读文科的就是坐办公室,那多舒服!

  等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