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正文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6 18:35  金榜考研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它的性质和对象。学习哲学同样如此。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哲学比任何一个学科都更为复杂、更为困难。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所以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当然,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除哲学外,世界观还有其他形式,如宗教世界观是以信仰为主,经验世界观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它们是朴素的自发形态的世界观,都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的高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机械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可以分为具体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不同,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都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这种统一始终贯穿于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范畴都既是世界观,又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把辩证法作为方法而否认它是世界观,或者把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而否认它是方法,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学习哲学,是复习哲学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不能不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以及它们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形式。同时,自古以来,东方和西方有许多各不相同的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不同的哲学派别之间也有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思维和存在

  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客观物质世界,哪一个是第一性的、是本原,哪一个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二者能不能取得一致,或者简略地说,世界是不是能够被认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认为世界在原则上是不可认识的,或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它们之间具有同一性,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起来只有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及其各种表现形态,一类是各种形式的精神现象。这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无法

  回避的问题:人的思想和外部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思想意识,还是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外部物质世界?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始终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不能不回答、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

  其次,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诸如

  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等等。全部哲学问题,最后都可归结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一切哲学问题之中。

  再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的哲学学说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但是,它们都不能不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哪一个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个基本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焦点。因此,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成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作出的这个科学概括,为我们分析哲学问题和判别不同哲学流派提供了科学依据。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同时它也是我们反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2)哲学基本问题是实际工作中的遇到的基本问题。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三)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

  唯物主义之所以叫唯物主义,是因其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想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还有其它的特点: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唯物

  主义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哲学,又是“可知论”哲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

  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气、火、风等,它们坚

  持了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但普遍存在直观性

  的缺点并且缺乏科学的论证。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

  反对封建神学,从而形成了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但是它也存在三大缺点:一是机械

  性,二是形而上学性, 三是唯心史观。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现代形态和第三阶段。辩证唯

  物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特点有: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

  (2)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最终目的;

  (4)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5)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之所以叫唯心主义,是因其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唯心主义还有其它的特点: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在历史观中,主张英雄史观或宿命论。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把属于人的感觉、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中国宋代朱熹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类对自然力无知,特别是剥削制度的产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根源。唯心主义一般同历史上的反动的剥削阶级相联系,得到反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3)认识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导致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