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正文

第四章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6 20:25  金榜考研

  往年试题:

  1.(2006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认识论的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题干中的引文出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劳动实践在认识的发生中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D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2.(2006年试题单选题第3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三个: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三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所以选D。

  3.(2006年试题分析题第34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石“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答案要点】(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这里涉及了第三、四章的知识点。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考生确定材料分析的原理,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依靠常识来判断的。其次要就这个原理具体展开分析,即真理具体性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最后,要回应材料分析庙僧失当的原因,并得出结论。

  辩证法的三个重要的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回答本题第二个问题时,先要说明守河堤的老兵的见解对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辩证观点看问题,不拘于常识,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等辩证的思想问题的启示。然后,举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实例来具体说明如何用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角度来看问题。

  一、命题规律

  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6年为止,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章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体如下:

  主要是:

  (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尤其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尤其是真理的特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6)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理论联系实际命题的概率大。

  2以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方式考察各种知识点。

  二、趋势分析

  (一)哲学考试出题较多地集中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目前的考试在考考生知识把握的同时,又要考核考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正是在这两章中,提供着对事物辩证运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方法和各种基本点,它具有直接分析事物及其运动的方法论意义,所以,这两章理所当然地成为考点最多的两章。

  (二)本章历来年年必有题,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章,多数命制主观题。

  本章2003年考思维方法分析题,2004年考理性与非理性分析题,2005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辨析题(具体试题分析见第七章),近三年每年都有重点题。2007年仍应注意本章内容,重点注意认识论、真理论和辩证思维方法,价值观至少仍要作为选择题知识点予以重视。

  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意认识的结构。这是2007年大纲新增知识点。考生复习时,应掌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内涵及特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