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6 20:26 金榜考研 | |||||||||
一、核心概念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感性认识:是指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
3理性认识:是指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 4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中的认知因素、逻辑因素。 5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中的非认知因素、非逻辑因素。非认知因素——不是指认识中的认知能力,但作为认识中的精神因素,贯穿于认识过程中,对认识过程的发动、抑制、加速或延缓起着推动、支撑作用。非逻辑因素——不是认识中的逻辑因素,但会加快认识过程,突出事物的本质。 6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7绝对真理: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8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9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基本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相互联系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才能与事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不断提供认识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片面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具体性。表现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面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表现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2)相互联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坚持了认识中的唯物论。 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坚持了认识论中辩证法。 (3)相互渗透 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指导;感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来表达。 ②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以感性为基础;理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感性认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 (4)割裂两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理论上称之为经验论,包括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象上的不同),在实践上称之为经验主义。只强调理性认识而否认感性认识称之为唯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在实践中称之为教条主义。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绝对真理(绝对性、无条件性):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相对性、有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相互联系: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总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总是由无数个相对真理所构成)。 (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 (4)割裂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的称为绝对主义;反之,只承认相对真理否认绝对真理的称为相对主义。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