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高分复读,是也非也? > 正文

高分复读:制度扭曲下的高考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07/27 09:01  中国新闻网

  由于今年北京市高考成绩普遍上扬,分数线水涨船高,不少高分考生与第一志愿失之交臂,于是大量心有不甘、不肯“高分低就”的考生纷纷放弃入学资格选择复读,这导致了许多学校高分复读考生的“暴增”,如在人大附中700人的复读班上,600分以上的就有200人。(《中国青年报》7月25日)

  高分复读本身的盲目、非理性显而易见———一个人是否成材,学校的名气是否就具
有决定一切的作用?为此付出一年的宝贵青春、不菲的经济投入再“赌一把”,值得吗?一位曾经的复读者用这样一个词向记者描述其对复读的感受:“后怕”———“复读耗掉了我所有的激情”。

  然而,简单地将当前如火如荼的高分复读现象及其种种非理性表现,归罪于考生,显然又是不公平、也不客观的。因为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时下高考招生制度本身的种种非理性扭曲,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根源。

  比如,北京今年之所以出现大量高分考生落榜第一志愿的情况,表面上看,当然是因为“高考成绩普遍上扬,

分数线水涨船高”造成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高考出题难易程度本身的变化无常———忽难忽易。据悉,今年北京文理科的一本线分别比去年涨了30分和58分,连续两年的
高考分数线
如此跌宕起伏,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焉能不判断失误?

  而更深一层看,高分复读现象的蔚为大观,症结还出在我们僵化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化高考制度设计上,这正如哈工大校长王树国不久前指出的,“高考招生模式是被人为地单一化了”。具体而言,这种“单一化”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考试机会本身的单一化,一年就一次机会,失去了就得重头再来;其二,一次高考实际上只有一次自由选择大学的机会(“第二志愿”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样一来,考试的种种风险———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几乎都压在了考生身上,这种背景下,大量考生宁愿放弃不如意学校的录取、“耗掉激情”地复读,与其说是一种考试非理性,不如说是对非理性的考试制度本身的一种无奈反抗。

  日前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被无端消耗,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那么,制度扭曲下的高考复读风潮,是否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如果是,其经济以及潜在的公平损失,是否也该好好算一算呢?(张贵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