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7考研政治理论同步训练1600题》 > 正文

精选习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7 17:25  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信息论以新的科学材料证明了意识是( )

  A.一种独特的、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武B.信息的对立物

  C.没有信息的、纯粹观念的东西D.信息、物质的普遍本性

  4.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5.古人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表明( )

  A.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D.人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8.我国古代发达的农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吕氏春秋》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的联系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9.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0.“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1.“大江东去浪涛尽”是指时间的( )

  A.一维性B.顺序性

  C.持续性D.珍贵性

  1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4.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

  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 D.主动性

  15.“机器思维”的实质是( )

  A.用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完全取代人脑思维B.人所给予的对人类思维的模拟

  C.人的思维的独立实现D.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

  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3.“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 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

  A.唯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经验论观点

  4.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6.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7.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的是( )

  A.镜中花,水中月B.阶级斗争C.引力场D.未实施的城市建设规划

  8.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 )

  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订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D.实践结构的检验

  9.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 )

  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

  B.首先坚持能动论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

  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1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包括( )

  A.客观规律性要服从主观能动性

  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性

  C.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13.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1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1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 (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6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请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作用的关系来说明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关系。

  2.南昆铁路从南宁盆地爬上云贵高原,其高差为1940米,它在有“地质博览,地下迷宫”之称的地质环境中,一路穿过258座隧道,经过476座大中桥梁,桥隧总长占全线总长的近三分之一。在中外铁路史上,是空前的。打通属于九级地震区的草原勘测和科技攻关,通过反复勘测掌握了山内“隐形水库”的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经过周密策划决定造船进洞治理塌方和涌水。在职工的支持下,由23名党员组成的“敢死队”乘3只小船进入掌子面,同大山进行短兵相接的较量,终于制服了涌水、泥石流和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南昆铁路的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2)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3.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以“戒急用忍”政策阻挠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以来,也延续了这一政策,从而使台湾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受到钳制,也是构成了过去一年来台湾经济严重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2 2001年7月22日至8月26日,台湾当局的“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刚达成一些关于两岸经贸的共识,而以吕秀莲为代表的一些顽固的“台独”分子却气急败坏地极力反对抛弃“戒急用忍”政策。2002年1月13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公然宣布,将于2002年在台湾民众的旅行证件上加注英文“台湾”字样。此举在岛内外掀起轩然大波。

  (1)材料1体现了什么哲理及政治理论观点?

  (2)材料2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2)国家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就业是履行哪些国家职能?体现了国家机构的什么活动原则?

  (3)谈谈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

  摘自《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

  材料2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思宾诺沙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