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2007考研政治理论同步训练1600题》 > 正文

答案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7 17:38  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产生其他矛盾运动的根源,要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才能既搞清楚生产关系本身的内涵、特点与基本属性,也才可以搞清楚由此引发的其他矛盾的运动及其发展。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
考虑的前提。

  2.C 【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性质和重要作用的经典命题。

  3.A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性试题,容易选作。不过其他选项干扰性较强,须小心。

  4.C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性试题。需要强调的是,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区分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从属关系,切忌混淆。

  5.C 【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经济规律。

  6.D 【解析】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贯穿人类社会任何形态的一条规律,不象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只是在人类社会的某几种或一种社会形态下发挥作用。

  7.B 【解析】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政治经济学不能完全脱离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8.A 【解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9.C 【解析】 这里所说的经济规律的特点,是相对于自然规律等规律而言经济规律特有的规律,而不是各种规律共有的特点。ABD是二者共有的规律,只有C是经济规律特有的规律。

  10.A 【解析】 人的劳动是一切生产过程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暴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及其激化、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或背景;马克思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集中,尤其垄断现象还不明显,故B项不正确。

  2.ABCD 【解析】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它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等一系列关系,它本身是通过社会生产过程的诸环节得到体现的。

  3.ACD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性的,容易选择到正确答案。

  4.ABCD 【解析】 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条件性,以及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它的态度不同,但是人们还是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消灭、改变、制定、创造经济规律,而是可以认识经济规律,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经济规律。

  5. ABC 【解析】 选项A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选项B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选项C如价值规律,都是正确的;D项错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则是“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不是“共有经济规律”,排除。

  6.BD 【解析】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他将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指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是被社会主义取代,而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选项AC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现,故排除。

  7.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内容和属性。

  8.ACD 【解析】 人类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有三:人类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9.ABCD 【解析】 从经济规律的概念出发,本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三、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规模;第三,生产的内容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容。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只有生产出一定的产品,才能谈得上分配、交换、消费。因此,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分配、交换、消费也不是消极的,而对生产有反作用:第一,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如果生产出的产品不经过分配、交换、最终被消费的话,那就等于产品卖不出去,生产也将不能继续。第二,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和分配是中间环节,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交换和分配是消费顺利进行的前提。第三,在现代社会消费的作用越显巨大,已经形成了卖方市场,顾客是上帝,能否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成为影响生产厂家盈亏与否的重要因素。

  【思路点拨】 本题表面上是分析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之后,实为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决定后面三者的性质、水平、结构和规模以及内容,后面三者又对前者具有反作用(分别分析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容易作答)。有这种清晰的思路,本题就不难作答了。

  2.\[参考答案\]

  (1)经济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因此,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将一直贯穿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质的规定性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旦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被废止,则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2)经济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制度属性,方式较为灵活,具体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随着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第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第二,经济体制不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在战争中的国家往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

  第三,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思路点拨】 试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考,也不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出现,本题作为练习题出现在这里,主要是让考生搞清基本概念: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二者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为回答分析题和多项选择题作的基本准备。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