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GCT-ME逻辑应试辅导》 > 正文

问题4:什么是知识-能力型逻辑试题?特点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10/08 12:54  北京安通学校

  思考以下例题:

  [例2]

  甲:什么是战争? 乙:战争是和平的中断。 甲:什么是和平? 乙:和平是战争的中断。 上述对话中的逻辑谬误也类似地存在于以下哪项对话中? A.甲:什么是人? 乙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甲:什么是动物? 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B.甲:什么是生命? 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什么是有机体? 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C.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群体。 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就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答案是B。

  解析:题干的对话中出现的逻辑谬误,称为“循环定义”。在定义一个概念时,被定义的概念称为被定义项,下定义的概念称为定义项。如果在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此种逻辑谬误称为“同语反复”;如果在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称为“循环定义”。题干的对话中,被定义项是“战争”,定义项中包括“和平”,而“和平”又由“战争”定义,因此,定义项中间接包含被定义项,这就是循环定义。在B项中,类似地,“生命”由“有机体”定义,而“有机体”又由“生命”定义,因此,循环定义。-

  比照例题1,请思考:一个对“循环定义”的相关知识并不掌握的考生,是否一定不能答对该题呢?一个从理论上掌握了“循环定义”相关知识的考生,是否一定能答对该题呢?例题2测试什么?

  [例3]

  过去,我们在道德宣传上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高调,以致于不少人口头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发生人格分裂现象。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思考,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只应该要求普通人遵守“底线伦理”。

  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哪一选项作为“底线伦理”的定义最合适?

  A.底线伦理就是不偷盗、不杀人。

  B.底线伦理是作为一个社会普通人所应遵守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C.底线伦理不是要求人无私奉献的伦理。

  D.如果把人的道德比作一座大厦,底线伦理就是该大厦的基础部分。

  答案是B。

  解析:这是一道2003年GCT-ME逻辑试题。问题是诸选项中哪项作为“伦理底线”这一概念的定义最为确切。A、C和D项都不正确,因为都违反了相应的定义规则。A项不符合“定义必须相称”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C项不符合“不得以否定句给正概念”下定义的规则;D项不符合“定义不得运用比喻”的规则。

  这道题涉及概念定义的逻辑知识。但和例1显然不同的是,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对于正确解答该题并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题所要测试的,至少不仅是相关的逻辑知识。

  一个不熟悉相关逻辑知识但正确解答了该题的学生,依据的显然是某种独立于相关逻辑知识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正是该题所要测试的。

  [例4]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以下哪项最符合题干的断定?

  A. 所有的人都可能会犯错误。

  B. 有人可能会犯错误。

  C. 所有的人都必然会犯错误。

  D. 有人必然会犯错误。

  答案是C。

  解析:本题涉及词项逻辑和模态逻辑中的对当关系的知识。根据性质命题间的对当关系和模态命题间的对当关系,以下6个等式成立,其中,A表示任意命题,S、P表示任意词项(概念):

  不必然A (并非必然A)= 可能“并非A” (1)

  不可能A(并非可能A) = 必然“并非A” (2)

  并非“所有S都是P” = 有S不是P (3)

  并非“所有S不是P” = 有S是P (4)

  并非“有S是P” = 所有S都不是P (5)

  并非“有S不是P” = 所有S都是P (6)

  因此,

  不可能“有人会不犯错误”

  = 必然“并非:有人会不犯错误” 根据(2)

  = 必然“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 根据(6)

  因此,答案是C。-

  类似地,关于这道试题,有必要作以下的思考:

  同样,和例1相比,该题涉及逻辑专业知识。但与例1不同的是,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对于正确解答该题并不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题所要测试的,至少不仅是相关的逻辑知识。两个事实上都完全掌握了上述相关知识的学生,一个可能解答得很快,很准确,另一个可能正好相反。他们显示出了能力上的差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甚至,一个对上述相关知识并不熟悉的学生,完全可能同样不失准确与快速地完成了题解。这样的学生所具备与显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事实上,这种能力,正是能力型逻辑考试所要测试的。

  同样是知识-能力型逻辑试题,有必要注意例4的特殊性,即注意例4与例2及例3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对于例4来说,尽管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对于正确解答该题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的知识明显有利于正确快速地答题。因此,为了正确快速应对例4这样的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并会熟练运用相关的逻辑知识;而例2和例3则不具有这个特点。指出这个区别是很重要的。对于一般考生(即未受过逻辑专业系统训练的考生)来说,在解答例2和例3这样的试题时,从思考相应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入手是不足取的,这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正确的方式就是不把它作为知识-能力型试题,而直接作为能力型试题思考。

  例2至例4都是知识-能力型试题。综上所述,知识-能力型逻辑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涉及相关的逻辑知识。

  第二,不是测试考生对相关逻辑知识的掌握,而是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掌握相关的逻辑知识对于正确解题并不是完全必要的(这是知识-能力试题与知识型试的区别);但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正确快速地答题。

  第四,尽管从总体上说,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的逻辑知识有利于正确快速地解答知识-能力型题,但仍要注意知识-能力型试题的两种不同类型:应对例4这样的试题,需要考生掌握并会熟练运用相关的逻辑知识;而应对例2和例3这样的试题,对于一般考生(即未受过逻辑专业系统训练的考生)来说,从思考相应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入手是不足取的,这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正确的方式就是不把它作为知识-能力型试题,而直接作为能力型试题思考。

  第五,如何区分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型试题,是个靠经验把握的问题。最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对任一试题,首先把它作为能力型的来思考,除非发现有必要思考相关的逻辑知识及其运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