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考研 > 正文

恩波《考研政治核心考案》第一篇:马哲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10/26 12:16  恩波教育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学科架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有七章,可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及基本特征;第二部分即§2,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唯物论,主要阐述世界的本原问题;第三部分即§3,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主要阐述世界的状态问题;第四部分即§4,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主要阐述认识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五部分即§5~7,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主要阐述社会的本质及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第二、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宇宙观(世界观),第四、第五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宇宙观(世界观)在认识和历史两大领域的推广和运用。

  备考策略

  1 从历年命题的情况来看,§3~6是考查重点,也是考生复习重点。

  2 要加强对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准确、完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考生复习时要搞懂每章重要概念和原理的论点(实质)、论据(包含的内容)、理论界限(与正确观点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及其意义(正确观点在理论上、实践上的方法论意义)。

  3 针对哲学试题灵活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考生对哲学知识点的掌握,重在能搞懂和会运用。为此,考生平时要养成对实际问题、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分析的习惯和兴趣,重视哲学“基本功”的思维训练,以应对哲学试题能力化的要求。

  4 考生对哲学的概念、观点和原理,不仅要把它们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把它们作为思想方法来运用,即运用于其他各门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中。尤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与历史观的若干重大原理,如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的原理、唯物史观的社会三大基本结构的原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两大基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等,作为思想方法在其他政治理论学科中的渗透和运用。哲学复习中能否参悟到这一层次,将直接影响到考生融通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与基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方法论是用对世界的总看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2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链接与点拨

  (1)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起来。哲学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一定是哲学,因为世界观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只有自觉的世界观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不要把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混为一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如此,而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重点]

  1 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

  (1)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依据,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前提。

  (3)这一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

  (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

  3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它为划分哲学派别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第一性问题是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惟一标准,同一性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2)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即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链接与点拨

  (1)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误认为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首要内容。

  (2)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但不能说,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因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是可知论。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康德)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才是不可知论。

  (3)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前者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但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物质,抹煞意识的能动性;后者把物质看做意识的产物,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本体论观点以及人的意识能认识外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常考点]

  1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唯物主义,就必然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唯心主义断言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只能在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2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坚持用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的。(2)机械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但又存在机械性(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形式)、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三个根本缺陷。(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如“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心外无物”(王阳明)等,其荒谬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和世界的本原。如“理念创造一切”(柏拉图)、“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黑格尔)、“道生万物”(老子)、“理在事先”(朱熹)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4 哲学的党性与阶级性。

  (1)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不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的超党性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

  (2)哲学的阶级性,是指一种哲学体现了哪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一般而言,唯物主义反映了进步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反映了落后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3)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体现。

  链接与点拨

  (1)不要把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为一谈。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等等。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2)近代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自然”;而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一种主观性存在,导致“精神的历史”。其原因在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基础地位,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直观地看世界,抹煞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3)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列宁语)。唯心主义的产生与存在是有根源的:①历史根源,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科技极不发达,人们只得用臆想的因素来解释自然之谜。②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符合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利用。③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片面加以夸大,就会造成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一般说来,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历史条件有:

  (1)阶级基础是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自然科学前提是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区别,它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在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把哲学看做“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混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由此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理论内容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在社会作用上,旧哲学把哲学看成解释世界的工具,看不到哲学与改造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的使命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链接与点拨

  (1)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把具体科学看做哲学的分支学科,从而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视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说。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两者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集中体现;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突出哲学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重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而把唯物主义提升到现代形态,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是实践性。①在世界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②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③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它对旧世界的彻底批判精神,即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还体现在它公开声明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既是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两者统一于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

  链接与点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热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掌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1)它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手抓”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就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思想。

  (2)它提供了关于宇宙的完整见解,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推进社会生活与文化价值的合理重建。

  (3)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社会组织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人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社会协调和管理的能力。

  链接与点拨

  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又提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荣辱观中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考生复习中要很好地领会和把握。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1 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动作用:(1)它取得的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2)它在许多领域实现的重大突破,深化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3)它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创造性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使之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2)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则是推动现代科技革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重点]

  1 现代西方哲学始于19世纪40年代,它有两大对立思潮:

  (1)科学主义思潮,如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等,它们极力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应仿效自然科学,放弃或拒斥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语言分析,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人本主义思潮,如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它们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技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是造成现代人“非人化”的根源,主张哲学应抛弃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

  2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质区别:

  (1)理论实质不同,前者是唯心主义,后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2)阶级属性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后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 现代西方哲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本身的发展要求和人文关怀),力求在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链接与点拨

  (1)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把哲学应有的世界观功能和方法论功能割裂开来。科学主义思潮片面强调哲学是方法论,拒斥其世界观功能;人本主义思潮片面强调哲学是世界观(本体论),否认其方法论功能。

  (2)现代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后者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现代人本主义也不同于我国当前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后者是科学和理性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热点]

  1 含义或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客观依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2)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3)中国

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之处。

  3 基本要求:(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2)必须始终站在时代高度,树立全球意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3)必须增强全党的总体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4 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链接与点拨

  (1)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共产党治党治国经验进行哲学总结的过程,也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一个现实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复习中要把相关考点综合起来把握。大纲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考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篇§1.2);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三篇§7.2);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四篇§1.1);⑤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四篇§1.1);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第四篇§2.3)。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考试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