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法学专业热招生冷就业现象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1:01  中国普法网

  ■进入公检法的比例越来越低,从事本行的越来越少,已经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企业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

  ■临时就业、不就业、假就业现象多

  本网记者 陈虹伟 袁定波 通讯员 孙铭溪

  调查样本

  【中国政法大学】

  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1400多人,正式签订进入法院的有80人,检察院50人,公安局39人,大多数进入地方基层机关。“本行比例”13%

  【北京交通大学】

  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继续深造24人,派遣回原籍6人,7人待业,剩下76人中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本行比例”3%

  每年年底到第二年年初,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忙碌的第一个高峰期,

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各种招聘会接踵而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毕业生们似乎已难以找到初入大学时的喜悦与骄傲。

  作为连续几年在一类学科中就业率垫底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似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法学专业热招生冷就业的话题一直为人们所探讨,而去年关于取消本科法学专业设置的说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法学专业缘何由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毕业生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又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高校改革的几年里,招生人数的增加、各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开设都促成了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在这样的大潮下,形成了较为有代表性的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几股力量:一类是传统名校,这些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子投身到法学专业中;另一类是一些新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其中许多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开设很具代表性。这些院校大多顺应发展“综合性大学”的潮流而纷纷开设文科专业,而首选便是较具有实用性、报考热门的法学专业。伴随着高校法学专业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对于国家法治建设需求的舆论导向,法学专业在广大考生心目中被塑造成了需求广大、发展前景良好的热门专业,因此许多考生为了选择这样一个好专业而高分考入这些工科院校法学专业。

  作为一直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律人才的中国政法大学,几年来法学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设法学专业、以工科为主的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就业率同样在90%以上,甚至高于许多该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如此高的就业率为何还是引起就业难的频频争论?数量能否反映真正的质量?

  “专业对口”已成奢望

  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对口”应该是进入公检法机关或是从事律师职业。但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设立,使得本科生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必须在毕业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就造成了”毕业证“并不能成为”职业准入证“的现状。

  现实情况是,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在其他部门暂时就业,边工作边准备司法考试;一部分干脆暂时待业,专心准备考试;较为幸运的进入法院或检察院,也要和用人单位签订一定时期内通过司法考试的协议,否则只能被淘汰。而司法考试每年10%左右的通过率,更是将一大批本专业毕业生挡在本行工作门外。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低比例,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06级法学专业包括双学位在内,本科毕业生为1400多人,正式签约进入法院的有80人,检察院50人,公安局39人。进入公检法机关的比例超过了10%,这对于本科学历、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然而从就业结构上看,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介绍说:“这将近170人中,大多数是进入地方基层机关,留京的比例很低;且在地方的分布也主要取决于地方政策对于政法机关的需求,并不是稳定的就业渠道。例如2006年深圳中院招收了8人,算是很好的就业机会,然而并不是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此外,还有8人是按照支边计划到西藏工作。”另据从事律师职业、进入企业从事法务工作以及进入司法局、公证处的数字统计共20~30人左右,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毕业生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本行”工作的比例仅为13%左右。

  谈起就业难,从事十多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解廷民主任颇多感慨。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公检法争抢法大毕业生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尽管法大的整体就业率还是不低,但就业质量已不如从前。由于法学专业的持续热招,法大生源非常好,每年都有各省市的状元报考,然而面对不尽人意的就业形势,我深感愧对这些学生和家长。”中国政法大学作为211工程院校,国家每年给予30%的留京指标,但由于工作单位难以落实,这些指标往往用不完。记者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与现在的就业形势相反,当时许多毕业生在京都找到了接收单位,但苦于没有留京指标而抱憾离京。

  对于“专业不对口”现象,解廷民主任认为应该改变对法学专业就业的固有看法,不要认为只有进入公检法机关才叫做干本行。法学专业在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优势。还是以06级毕业生为例,公务员的比例占到了30%左右,另外有一些毕业生进入企业其实也用得上专业知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实施不久的“大学生村官”政策,06级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报名的就有500多人,最终有76人进入京郊基层工作。这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也曾对此进行过专门报道。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究竟是“多元就业”的新路,还是重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对北京交通大学的调查显示,06级人文学院法律专业104名毕业生中,除去继续深造的24人、派遣回原籍的6人以及待业的7人外,剩下的67人中,只有3人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本职工作”,分别在地方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公证处,但没有人进入北京的司法系统。64人中8人进入党政机关,其中进入中央部委工作的只有1人,其他均是地方或基层党政机关,4人担任村官助理。另外,进入国有企业的有18人,国有事业单位的13人,其他形式企业事业单位的共21人。这部分毕业生有的进入教育单位,有的进入文化传播类企业,有的进入商业贸易类企业,有的甚至进入医疗卫生单位,大部分的签约单位并不能体现特定的专业要求。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