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逃避就业的“救命稻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1:01  中国普法网

  考研:逃避就业的“救命稻草”

  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一方面是教育水平提升、本科教育大众化的体现,一方面也被视为许多毕业生逃避就业压力的表现,从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报名超过1万人的数字也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考研热度。

  那么法学专业的学生究竟怎样看待研究生的学历?选择这条道路的有多少?成功的又有多少?我们还是以两个学校的数字为例。

  中国政法大学06级毕业生中继续深造率为25%左右,包括保研、考研,还包括出国的40~50人。当然,出国深造的机遇与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的强大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这样看,深造率为25%左右,上研究生的比例为21%左右。

  北京交通大学06级毕业生中,出国深造的2人,保送研究生的有12人,考研的10人,深造率在23%左右,上研率同样为21%左右。

  从以上的数字来看,似乎无论传统院校还是新兴院校都不存在考研率虚高的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数字仅为最终实际深造的人数,对于选择考研但并没有成功的人数,我们难以统计。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考研在毕业生中的地位,我们在北京交通大学调查了一个法学专业的毕业班。

  38人中,已经保送研究生的有6人,“这在全年级是平均水平,每个班差不多”。一名同学透露道,“近两年保送外校的比例在增多,学院也非常鼓励优秀的同学保送到外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过据一位已经保送到外校的同学说,保送外校的过程并不容易:“许多法学专业较强的学校对外的公示对学校没有特别要求,但是真正选择时却只是选择那几所传统院校,这些工科院校的学生基本是没有机会的,极个别成绩非常靠前的学生才有可能。这直接使得工科院校的学生进入法学的主流领域的机会变得很少,而这些情况是在高考报志愿时无论如何都无法预想到的。”

  也正是在进入大学以后才意识到相同专业不同学校所掌握的本行业的资源的差距,所以许多同学希望进入更好的院校继续研究生学习,而保送外校的比例较低,使得考研被大多数同学视为“改变命运”的又一次机会。在记者调查的这一个毕业班当中,选择考研的同学有24人,加上保送的6人,比例高达78%以上。而从最终考上的人数来看,按照往年的比例,也只能有10人左右有深造机会。“虽然知道考上的希望并不大,但还是要试一下,不然本科生根本找不到好工作。”考研的同学话里透着些许无奈。

  这样的情况代表了很多并不处在法学教育顶尖水平的高校的现状,毕业生把考研当做“救命稻草”,大部分的赌注都压在考研上,希望以此改变“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临时就业、不就业、假就业现象多

  记者在带着就业难的问题进行这一次调查时,却出乎意料地在所走访的学校都拿到了90%以上的就业率统计,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如此高的就业率,就业难的声音究竟从何而来?这种就业究竟是怎样的就业?

  据记者深入了解,现在各高校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将继续深造、灵活就业(即未签订正式就业协议,只有

劳动合同)都统计进入,而真正的签约率,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比例。

  比如政法大学。解廷民主任介绍:”由于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都是‘凡进必考’的制度,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临时性就业,也就是暂时找一个用人单位,为考试做准备。“由于这样的情况在就业统计中是看不出来的,学校也难以对其今后的变动进行追踪,所以都是笼统的计入就业率当中。

  而再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我们询问了就业率的具体计算方法,06级这104名法学专业毕业生中,连派遣回原籍灵活就业的都算入就业率中。也就是说只要有用人单位开具的证明,就算做已经就业了。而其实这些毕业生中真正签约的只有67人,加上继续深造的人数,只占到了86%左右。“而即便是这样的统计数字”,据一位主管毕业工作的老师透露,“也有不少同学是由家里的关系先解决单位,开具一个用人单位证明,但其实本人根本没有去该单位工作,还在北京飘着,继续准备考研或者

公务员。”

  现实的确如此,记者在校园中随意采访一些同学,都表示身边有不少考研或者公务员失败,毕业后留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准备复考的同学。但是在各个学校的就业统计中,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数据。一位毕业生这样告诉记者:“学院常常会在毕业前找没有解决出路的同学谈话,即便自己的真实想法是留在当地继续考试,学院也希望自己先把单位解决了,否则会影响就业率。”

  可见,表面的统计数字下,存在着不少的临时就业、不就业、假就业现象,这样虽然学校的就业率保持住了,但事实上毕业生的未来根本还没有保证。

  万金油还是多面手?

  进入公检法的比例越来越低,从事本行的越来越少,那剩下的毕业生都去做什么工作呢?

  从中国政法大学06级1400名毕业生看,除了读研究生的300人左右,出国深造的50人左右,进入公检法的160人,从事律师职业的30人左右,公务员的400多人,还有400多人进入什么行业?校方的说法是“进入各行各业”,涵盖各种企业、事业单位。

  而我们调查的北京交通大学法律系,在其进入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中,有银行、出版社、贸易类企业、教育单位,甚至还有进入科技、医疗卫生、建筑、冶金、机械、汽车类企事业单位等等。我们无法得知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中究竟承担什么工作,但是与我们心中固有的法学专业理应的去向似乎还有差距。

  按理说,法治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非常需要法律人才,而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文科功底,就业渠道较为广泛。但是这个范围究竟有多宽?专业知识在这些行业和职位中能用到多少?学了法学专业究竟是什么都能干,还是学了也白学?

  为了直观体会各类企业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记者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一次大型招聘会。据说此次招聘会是上学年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到场的用人单位共有200多家。招聘会现场,记者跟随一名打算在北京找工作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小孙,对所有企业的招聘条件进行了概览。由于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因此招聘单位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私企等等,以技术型企业为主,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针对本校较有优势的工科专业。记者看到,在所有用人单位中,只有一家国有事业单位明确招聘一名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且要求是研究生、男生。其他均是一些例如营销、生产管理、行政助理等基本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法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去打“擦边球”。

  近年来,“企业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的说法,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但是在这场招聘会中我们看到,企业招收法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也是从事一些一般性事务工作,很少有从事专门的法务工作。在这种企业数目较多的工科院校校园招聘会上的状况尚且如此,对于各类企业招聘较少的文科类院校,便更可想而知了。一方面呼吁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进入更广阔的天空,而另一方面这“广阔天空”中没有可以施展的空间,只能降低要求打“擦边球”,当“万金油”了。

  在结束这篇关于法学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文章的时候,记者的耳边响起著名法学家张文显在代表教育部回应取消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时引用的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人关注我们的大学教育,因为它关乎社会千家万户……”

  我们无意于评论中国教育和中国法学教育的得失与成败,但毕竟法学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都关乎无数家庭的企盼,也关乎一代法律学子的命运。就业,不仅是家庭、学生自己的重任,更是学校的重任、社会的重任,任何急功近利的表面功夫都不能对青年一代真正负起责任。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也希望培养建设中国法治社会新一代中坚力量的法学教育,能一路走好。

  调查结论

  综合以上两校的调查可以看出,从事本行业工作的低比例,已经成为法学专业就业难的最显著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