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备考:名师解读2007年文科综合高考大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 11:02  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日前,《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台,考试大纲对控制高考命题、引领考试方向、体现教育功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8日,记者请哈师大附中高三把关教师进行解读。

  地理:突出能力测试

  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闫凯东

  考纲变化:

  今年文科综合地理考纲总体来说,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没有变化。地理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符合考试中心一贯强调的“稳中求变”的高考思想,共有三处变化:一是将“资源问题”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是将“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改为“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三是删去了“世界粮食问题”。

  地理考试大纲的特点是:一是突出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纲仍旧强调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强调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是考试范围涵盖中学高、初中阶段全部内容,即考查知识点由四大板块(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八本教材组成,重点知识突出。

  三是试卷组卷形势与往年类似: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文科综合3科分值比例仍大致为1:1:1。试题难度包括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和难题(约20%),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估计地理分数和题型类型仍为文综前11题为地理的选择题。综合题第36题(或增加37题)为地理题,分值为36分,最后一道39题(或40题)应该是3个学科综合在一起的,地理在其中应该占20分。这样地理整体的分数应为选择题44分,综合题56分。

  复习建议:

  目前考生复习大体均处在一轮结束,一模正在进行中,此时复习一是应对照考纲,对照教材,梳理知识结构,查缺补漏。重视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

  二是演练历年高考真题(尤其近两年)。深刻体会出题者的用意,领会的命题者的思想(近几年一直稳定、统一),演练真题目的是掌握如何才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分析高考题是如何考查思维,体现能力的。

  三是注重文字表述能力培养。地理试卷综合题分值为56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回归教材,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组织答案。因为教材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表述思路清楚,书写要注意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历史:三种题型不变

  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吕静

  考纲变化:

  考试大纲中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去年基本不变。从能力要求看它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让我们直接联想到选择题中还会出现用具体史料(引用来的史料)指向下对ABCD做判断的模式,问答题中的“材料解析”模式;老纲要求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我们直接回忆起2006年全国2卷中第12~19题,说在考你纯粹记忆,教材上的文字又与标准答案有点差距,只能说在考我们对教材原文的调动和运用,过去我们叫做“理解能力”;考纲要求的“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多体现在问答题的归纳概括类型中;它要求的“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更多体现在问答题中的因果论证类型题中。例如:“2005年全国文综卷3中的37题:(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3中各项法律颁布的共同背景。这些法律没有完全解决黑人的不平等地位问题,为什么?”

  复习建议:

  学生可将新版教材作为编年体通史基础上的二轮或三轮复习的依据,因为它本身是专题史,但没必要补充大量新教材的内容,只要将现在版本中模糊的概念用新教材校正清晰即可,因为标准答案的最终制定,是要依据学生现有的教材,脱离教材太远不是高考命题的宗旨。

  结合恢复高考以来的选择题和问答题可发现,形式上有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但思维和能力考查的实质有三种:

  归纳概括型或叫纯粹记忆型:因为教材是编年体通史,篇幅所限语言已经极为浓缩概括,所谓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即对记忆到的历史知识再认再现,教材的原语句的抽取罗列,这种能力与思维考查出现在选择题中叫纯粹记忆型,出现在问答题中叫归纳概括型。

  因果论证类型。历史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思维就是因果,展示在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主干是社会性质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进步。因此,学生一定要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与政治科目中的政治经济学知识相衔接。150分制的选择题中因果题特别多,有时占到1/3,甚至1/2。3科综合后,选择题中这种题型大为减少,问答题中,这种题型分值越来越高:以黑龙江省选择的试卷为例:2003年14分;2004年20分;2005年20分;2006年28分。

  比较归类型:学习历史知识概念,用比较的思维观点去看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从而总结规律,是历史学科显著的功能性特征。因此在历史试卷中要考一个考生全面的思维能力,没有比这种题型更合适的了,所以从2000年全国卷第43题,就英法和俄日政治体制做了鲜明的比较;2000年的全国41题和2004年江苏卷又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做了比较;至2003年新课程文综卷选择题第28题、2006年全国二卷问答题38题,都是对17~18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但“比较”两字在真正答题时建立的是答题的框架,具体深入分析,命题者让我们比较的要么是历史现象(归纳概括类型),要么是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果论证)。如2006年全国2卷第38题,框架是10~19世纪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具体问题却是“(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考生应紧紧抓住这几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寻找解题规律,找到今年成功的突破口。

  政治:知识点规定有变

  解读教师:哈师大附中一级教师张彦宝

  考纲变化:

  今年政治考纲与去年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说整体结构、内容、知识的内容结构都不变。题型事例也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都是往年高考比较典型的题目。所以从知识要求上,包括考试内容范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上都没有变化,只有知识点的规定上有变化。

  变化一:经济常识部分将“国家

宏观调控”具体明确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将“关税”归为“对外贸易”部分,这说明今年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更具体化了。考生最好对近年来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手段与成就方面有一定了解。

  考点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现阶段的方针,这些修改意味着更加强调宏观调控这个内容的重要性,从现实角度讲,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所以这个修改对我们来讲,应该被视为一种重要信息。

  变化二:政治常识部分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明确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考生可以联系到现在的热点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败力度等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从考纲上看,政治高考内容、形式、题型、目标要求和考点分布比较稳定。政治常识部分一般占考试大纲的30%,哲学和经济常识部分历年来虽有一些小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也比较均匀,各占35%左右。

  复习建议:

  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所以,考生平时要全面复习,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重点才能有深入的理解才是最必要的。

  首先要用好考试大纲,注意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有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中的例证性试题,领会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重视使用考试大纲中的样卷,研究样卷,可以缓解高考的紧张压力,消除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

  其次要用好教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尽量做到准(表述准确,且无别字)、全面(理解透彻,识记完整)、灵活(知识内化解题思想,根据设问变通表达)、顺(理顺关系,把握逻辑);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掌握重要考点,突出主干知识,注意核心概念,做到“点成线,连成面,结成网”;把握教材与热点之间的联系,把时政热点问题回归到教材的知识网络中去,用教材知识分析说明。(本报记者:吕晓艳)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9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