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碰到运用就“发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13:58  扬子晚报

  [生物]

  碰到运用就“发呆”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精准化:如细胞亚显微结构、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肽键的结构式、细菌生长曲线的四个阶段特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书本实验原理与步骤等比较模糊。2、有些知识点还存在疏漏:主要是选修教材部分的内容。如免疫、调节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等。3、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较弱:一些核心、主干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一提到应用的要求或出现在新情景与新背景中就会出错,如涉及到遗传概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计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等就有困难。4、一些题型的解题方法还不够熟练:对一些新情景、新的材料、新信息量的处理能力还不到位。多选题得分低,综合题得分也不高。5、语言表述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述不准确、不严密、不规范,不到位,常有错别字出现,尤其是生物学专有名词。6、生物学实验能力还不理想:几道实验题的得分率都不高;如实验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实验设计的表述与对实验结果的推测等方面。

  复习提示

  1、属于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复习一个都不能少。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在书上画下来,理解加记忆,结论性语言要记熟,熟记是应用的前提;书本上有图的要看清各部分名称、结构和功能。不属于考试范围内的,可以不作为重点。大纲规定的19个实验在复习时要把基本原理、步骤、方法复习到位。能做的可以做一遍。2、将选修内容再做梳理,特别注意一些相近或相似概念的比较,动物、植物细胞工程的方法、原理的比较等;同时要加强与必修内容的整合以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3、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题型训练。在练习的具体操作上提倡限时训练,在作业上标明时间,如限时训练30分钟。综合题必须书写完整。按照题型设计复习专题,做到基本题型过关。适当增加新题型、新情景的训练,各种题型训练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4、以实验专题带动对实验的复习以及实验能力的提升。

  [政治]

  时政教育“两张皮”

  存在问题

  1、掌握基础知识不牢。如第31题中的D项,学生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混为一谈;第38题,题目要求回答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认识,不少学生对党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等重点知识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2、关注时事不够。部分学校时政教育仍然未能改变“两张皮”现象,考前没有结合时政组织教学,以致许多考生不能准确使用时政语言说明问题。如第34题第一问,不知道“和谐世界”这个新理念;第36题说不出职务犯罪的含义等。3、提取信息不全。部分考生答题过程中未能有针对性地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如第35题第一问,对图、表二部分材料不能概括出不同职业收入的差距,更写不出“无业人员和种粮农民收入较低”这一结论;少数考生将此题仅局限于“三农”问题,对“表”只概括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合理化的建议也仅限于对“三农” 问题的解决没有扩展开去。4、缺乏解题技巧。不少考生不能规范使用政治术语,语言组织随意性大,表达不清;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缺乏条理,逻辑性不强;没有关键词,要点不突出;原理阐述和材料信息脱节。

  复习提示

  1、下阶段复习中,必须继续关注基础知识复习。要严格按照《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及能级要求,考生应回归教科书,自主梳理主干知识,加深理解重要考点内容,力争做到准确、完整、牢固,同时要查漏补缺,不放过知识的盲点与死角。2、复习中要认真观察和反思国内外重大时政现象,注意积累党和国家现阶段重大的方针政策知识,适当记忆必要的时政语言。在时政专题复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思考当前生活和社会中有哪些热点;这些热点中重点是什么;热点、重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在哪里,努力做到多角度思考,透过现象分析问题本质。3、坚持有效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通过限时练习,要努力实现答题的科学性(即紧扣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规范性(即做到要点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行距得当)、完整性(即分析和归纳角度和适用原理全面、准确)、效率性(即做题迅捷速度)、完美性(即有令人赏心悦目和通顺流畅的、且没有挂一漏万的文字表达),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努力优化思维和答题方法。可以把高三阶段的一些试卷翻找出来,将以前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进一步弄懂以前的疑难问题。

  [地理]

  自然地理分析问题能力差

  存在问题

  1、涉及自然地理内容的试题得分率不理想。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的难点较多,学生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第2题关于太阳视运动的内容,不少学生看不懂图示内容的意思,加上该题的情境设置比较新,所以学生解题的难度就更大一些。再如第24题,该题考了两个点,其一是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其二是流水堆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宫室遗址分布在“河流右岸”,选择难度不大;但由于凸岸水流速度减慢,造成堆积,这个答案学生判断的错误率很高。2、对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缺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泛”。如第28题,学生应依据图8判断出乙湖是青海湖,再结合咸水湖来判断,而不少学生只考虑到了湖泊,套用淡水湖面积缩小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错选了答案。3、信息的整合、运用欠缺。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多项材料、图文材料的整合、运用能力不够,不能将所提供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计算,如第14题不能从统计图中直接得出结论,而应将文字材料中所给的数据进行整合、换算。该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只考虑了统计图中所提供的资料,从而造成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复习提示

  1、加强对自然地理重点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重点与难点叠加的内容。注意结合图像分解难点,学会图解分析,对于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一定要理解,切忌死记硬背。2、注意回答问题的规范训练。审题要全面,即读懂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含义;读图要细致,努力通过图示中的有效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信息要整合,应学会对试题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要与所学知识链接,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表述要清晰,在答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思维有序,在书写答案过程中条理要清晰,注意“虚”“实”,如对汽车企业选址原因(条件)分析——考虑市场因素,该地市场广阔;考虑劳动力条件,该地劳动力数量多,素质高;考虑交通条件,该地水陆交通便利……先定性,再具体,这样就可以拿到较高分数了。3、注意填图、读图训练。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仍然要重视填图、读图练习,因为图像、图表内容始终在地理考试中占有较大的分量,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地理能力。同时,地理空间的定位依旧要加强,这往往是解题的基础。4、注意对问题分析的具体、细致。在第二轮复习中,在强调对地理原理、规律理解的同时,要注意在具体分析问题过程中一方面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另一方面要全面,注意进行“踩点答题”的训练,确保答题时不遗漏要点。5、重视对同类试题解题规律的归纳、反思。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更加注意对训练试题的合理选择,强调针对性,反对只练不讲。应加强综合训练,进行实战演练,每周应认真做一份综合试卷,积累应试经验。在第二轮复习的做题过程中,应善于对试题进行归类总结,提炼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有“错题本”,对做错的试题,在“错题本”上集中订正,“错题本”上要有“反思”栏目,在该栏目中写出错因分析,并自己再找一到两道相近的试题进行解题巩固。6、注意分类指导。对于艺术、体育类文化课选考地理的学生,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的训练。教师应组织这些学生认真完成前一阶段南京市地理学科高三组织的考点过关及其有关的填空题、选择题练习,并做好必修上、下册重点内容问答。 

[上一页] [1] [2] [3]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