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海淀区一模化学试题评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18:12
新干线学校
作者:新干线高考专家组
一、试卷结构
1、题型分布
题型 |
分数 |
总分 |
Ⅰ卷
选择题 |
8小题,每小题6分
联系实际5(6)
实验题 6(6)7(6)10(6)
有机题 8(6)
计算题 9(6)
周期律 11(6)
平衡题 12(6) |
48分 |
108分 |
Ⅱ卷
非选择题 |
无机题26(6)27(14)28(7) |
27分 |
有机题25(15) |
15分 |
实验题26(11) |
11分 |
电化学28(4) |
4分 |
计算题28(3) |
3分 |
2、内容分布
序号 |
内容 |
细目 |
考纲
要求 |
1
2 |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 |
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
理解 |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
理解 |
物质的量与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 |
掌握 |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 |
理解 |
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
掌握 |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 |
理解
掌握 |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
理解 |
常见的元素(如:H、O、S、Cl、C)了解这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和物的性质。 |
了解 |
以硫酸为例,了解化工生产化学反应原理的确定。 |
了解 |
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影响。 |
了解 |
掌握Mg和Al的化学性质。 |
掌握 |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
掌握 |
3 |
有机化学
基础 |
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体等概念 |
理解 |
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反应类型 |
掌握 |
4 |
化学实验 |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
了解 |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或评价实验方案。 |
掌握 |
5 |
化学计算 |
掌握有关的计算。 |
掌握 |
3、能力分布
序
号 |
能力
要求 |
细目 |
1 |
观察
能力 |
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
2 |
实验
能力 |
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 |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
|
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
3 |
思维
能力 |
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
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储存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 |
能将化学信息,按题设情景抽象归纳、逻辑的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的创造能力 |
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
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 |
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结合化学知识,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
4 |
自学
能力 |
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
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
二、试题特点
1。试题呈现形式、文字表述方式与高考相近。
2。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既注意到形成知识的覆盖也注意到能力要求的覆盖
3。重视对化学用语的落实与考查,夯实基本知识(在二卷的26个问中须用化学用语填写的有17个,这与06年的北京考题完全吻合)
4。创设陌生问题情境,真实考查学生的能力
5。通过对试题的有意编排,调试学生的应试心理
三、试卷评析
这份一摸试卷,既沿袭了往年高考试题的模式,又对未来高考有一定的指向性。既作到了不偏,不怪,不离,源自于课本的基础,使学生有一定的熟悉感,不会无从下手,又不乏新意,需要学生当场的知识点回忆及冷静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目模仿平日的练习,在认真审好题的基础上,做好每一步。在回答的同时,找到知识掌握的不足及初次思考不够全面的地方,在高考前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使得角落里的知识被再次温故,以免因为不很熟悉而在高考的考场上遗忘。
对于目前正处于高考复习阶段高原期的学生而言,(此期间学生的特点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容易失去自信,迷失方向。)此次考试的结果,会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差距,也为学生今后的复习指明了方向,以及学生在高考报名时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找到依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