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武汉大学校园电视人临别心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 15:45   武汉大学报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怀揣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用笔端记录校园动态,用镜头定格青春姿态。

  他们被称为“学生记者”。在这个栀子花开的季节,他们即将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本版特刊登几位曾经奋战在校园新闻战线的学生记者的文章,以表达对他们最美好的祝福,也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示。

  李犁:2003级保险学专业,曾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团长,现考上法国EDMEC高等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与校报结缘弥足珍贵

  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前晚将所有行李打包时,从抽屉最里面翻出一本工作日记,看着其间用潦草笔迹记着每次记者团例会的内容,每次布置新闻任务的记录和每次评稿会上记下的问题,不禁感慨万千。

  那时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常常凭着一张学生记者证就要跟校党委书记平等对话;敢在讲座开始前堵着李开复教授要独家新闻;冒着危险攀上屋顶只为拍下迎接航天英雄的宏大场面……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真年轻,笑得一路芬芳,惹得鸟语花香。只是现在,我再不能静静地坐在校报活动室,听着专题讨论时从各个角落传来的声音;再不能端着盒饭一边吃一边赶稿;再也听不到老师们那满含关切的责备和温暖贴心的唠叨。那岁月纯粹得如一块巧克力,我不忍咀嚼,生怕错过一丝甘醇,只能含在口中,让那浓郁慢慢化开,一直甜进心里。

  相信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大学往事,课堂上老师的谆谆教诲,图书馆里一排排旧书散发出的香味,春天樱花城堡前的落英缤纷,都将成为记忆里零碎的片段。惟一生动而完整的,便是那段与校报结缘的两年时光,是那些人那些事让我的大学生活在始料未及中变得弥足珍贵。

  胡李焓:2003级法语专业,曾任校报学生记者团副团长,现签约中兴通讯海外事业部

  校报提升大学生活品质

  如果没有校报,我的大学四年也许就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般的平淡。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校园里写满了我“闹腾”的足迹。我喜欢积极地寻找新闻,而非坐等线索上门。无论是一场精彩的讲座,还是学校新颁布的管理规定,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素材。而最令我骄傲的,还是能在专业学习和新闻采写之间找到很好的契合点。

  外语专业出身的我采访时有着别人没有的优势,而通过采访和写稿又让我对本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学校与法国广泛全面的交流给我提供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让我能够在校报上发表全面介绍学校和法国合作情况的稿件,乃至后来有机会在《光明日报》头版讲述武汉和法国交流合作的历史。都说要做“复合型人才”,我相信自己做到了。

  校报记者团各个部门都有我工作过的足迹,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我在记者团结交的朋友,很多都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相信这种共同工作的氛围和团队精神,是每个校报人深深铭记的,也将被每个校报人视为珍宝。

  校报是一个平台,在那里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几年的锻炼,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采访中接触到的老师同学身上的闪光点都值得我学习,也正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激励。感谢校报,提升了我大学生活的品质。

  陈彦炜:2003级播音与主持专业,曾任校报学生记者团新闻部副部长,现为南方都市报记者

  校报承载着我的梦想

  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梦想,当这个梦想逐渐坚定,便称之为理想。

  2003年9月,刚刚来到珞珈山的我就报考了校报学生记者团,最终结果是不但被录用,还被破格任命为业务组组长,这让作为新生的我感到无比光荣。

  三年中,我亲历了110周年校庆、“五月的鲜花”等众多大型活动的报道,第一个挖掘并采写了11教管理员“春哥”的事迹,第一个作为学生记者被院系“请”去做院刊业务培训的主讲。我感激校报,正是因为有了这里的砥砺、锤炼和升华,才使我的新闻素养不断提高。我经历过多次媒体实习,只有校报的老师对我的稿子字斟句酌,对我的采访耳提面命,对我如何做人谆谆教诲。虽然在校报的3年只是我寻梦征程的开始,却承载了我永远的寄托,将成就我永远的事业。

  至今我还记得校报社长杨欣欣老师与我的一次长谈。她告诉我采访一定要扎实,不能人云亦云,要坚持听到最接近事件本体者的声音。我始终记得她讲话时那充满期许的眼神,我也一直在努力接近她的要求。

  在激烈而残酷的南方报业全国招考中,我向考官提交了两封推荐信,一封来自于实习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另一封就来自于校报。有人问我,“你在不少重量级媒体实习过,为什么选择校报的推荐信呢?”我回答:“不是我选择了校报,而是我必须选择校报。因为这里有我新闻梦的1/3,这里永远代表我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

  王胜军:2003级英语专业,曾任校电视台学生记者团团长,现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记者

  电视台铺就前进之路

  2003年9月,我走进武汉大学,10月就来到校电视台做学生记者。那时的我从来没见过摄像机,而如今,我已基本具备了一名电视工作者的素质。

  用汗水铺就前进之路是我四年的工作心得。自从加入校电视台,我就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学习和掌握电视制作上。记得刚开始学习电视摄像技术,我连摄像机都扛不稳,更谈不上拍摄和制作电视节目了。于是,如何扛稳摄像机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此后,一下课我就跑到电视台,扛着摄像机不停地练习。每次练完,我都是一脸汗,一身水。随着摄像技术的逐步提高,苦涩的汗水也慢慢变得有点甜了。

  在中央电视台实习期间,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在校电视台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报道中国汽车拉力赛贵州站的比赛中,由于赛道崎岖不平,为了记者的安全,比赛委员会要求所有记者都远离赛道15米。可远离10米摄像机就无法扛稳,我们又没有带三脚架,如何完成报道成了当务之急。这时,我自告奋勇要求拍摄,随后,我结合老师平时的教导,迅速选定机位,并根据当时的地形和光线开机拍摄,最终这组镜头受到了台领导赞赏。

  陆晗昱:20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校广播台学生台长,现考上我校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广播台是我永远的家

  大一初识校园的一切,我感到新鲜而杂乱。直到辛苦而有趣的广播工作开始后,我的生活才多了一份有序、寄托和惦念。尽管有时会工作到很晚,然而心中对播音工作的那份热情却让我不知疲倦。

  广播台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感情不仅是对彼此工作能力的欣赏和信任,更是彼此间会心的交流。

  进入广播台最先接触的是老播音员和老编导,他们会手把手地教我们播音的方法和技巧,无私地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在这里,我们一同分享快乐,一起渡过难关。每年樱花诗赛播音部全体成员的大奋战,筹备2006年珞珈之声文艺晚会时的群策群力,报道重大事件时的密切配合,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相信每个在广播台工作过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这段时光将成为他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那里是我们记忆中色彩斑斓的地方,是我们快乐生活的源泉,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家。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